最近作为客户公司校园招聘的面试官,参加了7天紧锣密鼓的面试。这次校园招聘共有28万名学生申请,最后进入面试环节的有700多人。我们作为考官组中的一组,7天大约面试了300多名学生,印象也比较深刻。
这些学生的年龄段在85-91年生人为主,他们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坦诚,有的还掩饰一下自己的想法,有的直接告诉你他最真实的想法。另外一方面觉得大家很现实,可能因为客户是一家国有银行,来面试的人基本都是抱着最现实的目标:稳定,工资高。
面试了大批的应届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其中以硕士为主),他们在面试中都无一例外地说,选择银行是因为稳定。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个职位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自己专业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的情况。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情况:
1、 一个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本科学的是通信,研究生保研到此专业,但在专业成果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个人的实习也很少,主要精力在社团。她说自己准备做一段时间技术然后转作管理,技术只是自己找工作的敲门砖。可以看得出来,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尽管一下子读了6年。作为技术岗位的招聘,我们自然不倾向录用她,我们怀疑她能否把基本的技术做好。一个从技术转做管理的人至少在技术上也要过硬。
这个情况在参加面试中还比较普遍,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自己专业,但愿意接受保研或者继续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因为这样比较保险。选其它专业吧,一方面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一方面跨专业考试成本大,风险高。他们都想毕业后准备以专业做敲门砖然后转到其它岗位上。
不过有一些本科生在此问题上作得比较明智,他们明确表明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没有选择继续读研,而是进入社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确定自己的方向,那个时候继续深造也比较有针对性。
如果你对所学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即使你读了再久,你也无法在这个专业上投注热情,而没有这种热情很难去深钻。如果你喜欢,你觉得探索进去很有意思,自然而然就作出一些东西。所以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在专业上没有一丁点的发现和探索的话,要不是就是太懒了,要不就是不喜欢。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后者居多。
2、 一些有自己专攻方向的研究生或者博士为了稳定愿意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学习数据挖掘,风险管理,语音识别,图像,互联网方面的,为了进入银行,他们不假思索地说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到银行作系统维护或者测试。他们说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学习能力。如果是本科生这样说还可以理解,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完全放弃自己的专业还是有些可惜。
有个研究互联网的博士生,学了13年,他说要是进入互联网公司,他不会选择中国的企业,会考虑到美国去。在国内他只考虑进入银行,一方面是为了稳定,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户口。当考官提醒他能否就自己的专业高度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他说我还没进入银行,我怎么能知道呢,让在场考官大跌眼镜。
作为研究生,花了6年的时间去研究你的专业,说放弃就放弃,确实很可惜,尤其对自己的专业还比较喜欢的。面试中有好几个男同学对开发以及研究新的技术充满了热情,我们会担心到银行做需要细心的维护和测试工作,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一个职业你要做5年,10年,甚至20年,30年,没有喜爱,没有激情,还是很难做好。这和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对你的伴侣没有喜爱,对方没有一点打动你的,那么这个感情长期下来你维持的很累,可能你会不出错,但是很难让这种情感更加升华。
如果你希望以后在社会上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做出一点小成就,那么还请你不要轻易放弃你喜欢的专业,不要觉得专业没那么重要,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来说你的专业还是很重要的!
3、 很多学习通信专业的学生,拒掉通信行业的offer,原因是大家都在说通信现在走下坡路,没有前途,根本不管自己学了6年通信,在通信行业做了那么多实习,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干一行恨一行”?。
对于行业的选择我们不好说什么,行业确实也有差别,但是没有完美的行业。难道通信业真的辉煌已经过去了?我们考官觉得这个行业还大有发展呢,现在手机基本当电脑使用,以后可能有更多的4G,5G出现,这在技术上也带来更多的挑战,高级的复合人才也越来越抢手。就因为“别人说”“父母说”,然后自己也这么认为。可否再多多了解,找找行业大拿了解情况。
其实银行业表面光鲜,里面工作也很辛苦。和一个银行业从事hr工作10年的一个考官沟通,他如果没有对金融行业的热爱,时间长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也很容易心理扭曲。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当年很多人都说计算机火,然后很多人纷纷去读计算机,有的人也作不了,但是学得好的人也照样作得很好。
4、很多学生有完美主义倾向。说到最有挫折感的事情通常是高考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有的因此前一两年的大学生活都都郁郁寡欢。有的说这让我变得更加谨慎,不会轻易冒险了,所以找工作也只考虑银行这样的稳定企业。他们很非常年轻,就因为一个事情,这一辈子都不敢冒险了,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
5、当考官问有没有创新的例子给我们分享一下,有的直接说我不是创新的人,我属于执行的人。可是20多年,难道就没有一件动脑思考,有个好点子的吗?我们说生活学习啊,什么都行,就这样有的人也不愿意去想。也许我们的环境是很难出创新的人才。曾经和朋友聊天说,要是乔布斯在中国,早就在文革中被干掉了。什么样的土壤培养什么样的人。 不过呢也有学生逆向思考思维很不错,环境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不同。
6、遇到有数学专业毕业的,我们就让他们玩算24的游戏(4个数字用各种运算方法都可以,得出24,这个游戏很多人经常完),有的孩子一听就懵了,直接说不会,甚至都不敢尝试。有个做过海外志愿者的小伙子,心里素质很不错,他让我们给他点时间,他闭着眼睛在那心算,两道题目都算对了。这个题目就是看一个人的随机应变和心理素质了。
我也用了微软的一个面试题目,“你能预测一下xx城市的有多少辆车吗?”这其实是考一个人的思维,如何推理。一个女孩说“按照西安有30万人口算。。。。。”,她在西安呆了那么久,难道觉得西安只有30万人? 北京是3000万,我想北京人口总不至于是西安的100倍吧。
7、国外留学生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的在学业,社团活动,沟通表达,思维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上让我们刮目相看,而有的思想保守,对事物也缺少自己的看法,在国外学习时也只是限于在中国学生圈子,英语水平也很一般。
8、工作一年多辞职考研的,尽管有过工作经验,但整体表现不如应届毕业生,所以经验不是最重要的。
目前已经接到很多职业规划的咨询案例,工作1-2年的,当初凭家庭关系进入企事业单位的,还有的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务员系列的,当初就是为了稳定,一年后他们发现完全不能适应,拼命想要出来。鉴于家庭压力和对外部职场不了解,他们选择来做职业规划。
应届毕业生求职,还是需要一点“冲动”—有时冲动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你的内心或者潜意识知道你的真正的兴趣。现实也很正常,但这个年龄过于现实就有些可怕,因为后期你也要为你的现实付出很大的代价-职业问题伴随着我们30年、40年甚至更久,如果在职业上一直很困惑,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婚姻等。
可是再深入思考为什么大家如此现实呢?似乎根不在学生的身上。
记得8,9年前毕业时候,大家首选到外企和大型的民营企业上班。接到华为,网易offer的人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而现在呢一股脑要做公务员,进国企,进银行,因为社会资源的流向流到这里,在这里只要守着,就会获得利益。这个利益不是靠竞争,是靠特殊的地位。
从应届生求职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看到社会财富的流向,而社会财物的流向正是社会分配机制的结果。而这个机制也让人越来越感受到社会机会的公平性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且这个现象还要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