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Analog方向..TI intern offer..面经+总结

12.20号晚,TI的一通越洋电话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电话里,我被告知,13年Spring,行动目标-->Dallas。

休息一行...因为这份实习来的实在是太心力憔悴了...一车切糕都快买完了...

从10月份校招开始,前前后后,跟他家周旋了6场面试,一轮又一轮,一场又一场。我都在想,如果这次去不了TI,我估计就真的跟你家无缘了。当然,最绝望也是最让我充满希望的(好像每次我都充满希望)并且顺利击破我心理防线的是那场回国后突如其来的午夜场面试。大晚上11点,跟回来玩的只知道好堵、好吃、好累的我还谈个什么学术!不过接到offer电话的下一瞬间,我就开始赞美TI了,真是个无所不能的好孩子,坚持不懈的好同志。(面试中的问题后面会讲到。)

扯扯这些奇葩朵朵的日子吧...

这个学期,大水课Noise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之所以给它这个历史评价,是因为这个一度被江湖传为GPA4.0基石的课差点没一转头砸死我。一开始,这课还像传说的那样,搞搞概率,算算组合。几个小朋友抢板凳,算算多少可能。不过后来课程发展就完全超出预料了。随机变量来了,矩阵也出现了,最后还出来了什么马尔科夫什么的...不过,现在也不记得了,虽然再也不会有Noise考试了,还是很后怕。这种后怕感,是应试教育独有的特质?最坑爹的是Noise考试每次和RF考试总是back to back,到期末的时候就是和面试一起来,一面试,就考试。我去。不过因祸得福,因为这课,我和杨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一起开创了个人翘课之最。

RF这课好像也该说点什么,毕竟也算是门日久生情的课。以前总觉得RF和模拟是互不搭干的东西,但因为系里课不够了,就被迫选了。但学着学这,觉得传输线,smith chart,LNA什么也很有趣,而且这些知识也是通往系统工程师道路必备的东西,乘着还在学校,多学点,不吃亏。个人觉得Dr.Lin确实是个好老师,口碑如此之好,在北美circuits学术圈子如此险恶的大环境下,确实难得。但是他的教学方式我持保留意见。同时,这学期最喜欢的Nima的ADC课也一直不紧不慢的往前赶着进度。就这样,交了几次作业后就迷迷糊糊期中考试了,然后一晃到了10月底,接着,TI粉墨登场。

TI,中文名德州仪器。半导体模拟的巨头,家大业大,貌似跟我们学校有特别的“情愫”。每次二月、十月招聘会都来。

10月2号,showcase后,我校园面了一场,等了大半个月,30号收到一封HR A的邮件,说有个design的职位,但是人很多,需要我的各种信息,其余再考虑。虽然不是正式面试,但对我而言,激动程度也不亚于第一次收情书。哐哐哐,一阵猛敲,我赶紧回了邮件,开始等待A君的回复。

所谓人品爆发就真是一晚上的事情。

31号,也就是第二天,HR B直接给我发了封正式的“情书”,网面,跟A君无关,这是一个app的职位,实习或者全职。但是面试被定在了11.5,需要准备一个15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包括一个自我介绍和一个technical project,时间有点赶。我先整了个gator的PPT模板,接着把10月刚做的个project精简一下,做成PPT,然后马不停蹄的自己排演,找同学当观众,静等5号早上9点。

11月5号,面试当天早晨,7点半就起来,跑到学校,找个没人的屋子,把书,课件,简历,摆满了一整桌,那架势真像98抗洪——全面抵抗,不留死角。第一次面试,好歹也不能输在架势上!哪知道这次是官兵遇到秀才。一上来就是non-technical的问题,各种怎么合作,描述leadership的case,怎么处理和客户的关系。我去,一开始我以为是暖场,哪晓得一个小时就这么托福口语般的你问我答。面试完心里完全没底。回头看,发现这次technical position的全non-technical面试奠定了这个系列赛诡异的基调。 我擦,处女面就这么没了…!

如果故事就这么完了,其实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了。

9号,B君联系我了,直接一电话过来,说面试还不错(我汗…),让我准备来Dallas on site,接着电话里跟我确认酒店机票的事情,在定机票的时候,他突然问,你现在什么身份?我说国际学生F-1啊。他说,这个不行啊,这个岗位F-1不work,然后寒暄抱歉了两句,啪,挂电话了。一个到手的on site就这么飞了。刚刚分泌的肾上腺素,不管转不转移得了,反正瞬间从大脑转移到了肝脏!

这一出让我对招聘这个神圣的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很不爽,心不甘的我突然想起了A君,都这么久了还不联系我。于是我发信问了下。结果他回了封差点噎死我的邮件, too many qualified candidates, but you are still under consideration. 尼玛!不行! 这事不能这么算了!我直接跟校招的C发了个邮件,小抱怨了下,她回信说帮我问问。没想到这一催还真有用,没两天收到A的邮件,准备13号面试,design position。

跟第一次一个流程。比起第一次,第二次专业的多,但说好的两个人,只来了一个人。一个做模拟的印度人没来,那天好像是印度的光明节吧?一个干了17年的系统工程师面的我。 我做完了presentation就等他发问。结果他很高兴的说我的presentation直接把他想问的全说了,看来程咬金的三板斧还真管用。:),接着面试就变成闲聊了,最后,他问了个问题:设计一个滤波器,驱动10p电容,电流2A, 1G截止频率(具体数据不记得了)。不愧是系统工程师的问题,一问我就挂了,还好这是属于答不答的上来都不要紧的问题。他的point就是让我感受先真实工程师是什么样的,看看面试者是怎么去思考问题的,这个在后面on site里面还会提到。这个问题呢,后来跟教授讨论了下,估摸着他是希望看到这个答案——你是怎么分析这个东西可行性的。第一,1G频率下这个电容多大阻抗,乘以电流,看负载上电压多大,可以片上实现么。当时那个数据算出来负载上电压都30V了;第二,E=CV^2,好像是这个东西,看看一次对这个电容充满电需要多少能量,这个可行吗。算出来也很大。这个面试结束前,面官说肯定是positive feedback。我舒了口气,心想,那就坐等on site吧。

13号一面试完,就开始准备14号的noise考试,15号的RF final exam,接着又是19号的一场面试。

19号这个面试是10号接到的通知,是TI Tucson组春季的实习,做运放的。我擦,这个职位让我激动得不行。一时间,觉得没有什么比手握三个面试还幸福了。那是三个offer也给不了的啊。 19号面试我的是个印度manager,人还比较nice,口音也还在识别范围内。他问了五管运放(单端、全差分),bandgap reference(大概原理描述),bipolar和mos的 gm关系,cascode的周边和它的频率响应,flash ADC(bubble的消除,限制精度,比较器的noise,offset)。45分钟,纯技术,没废话,问题我基本都回答上了,而且跟那个manager闲扯的还挺好,当时我觉得这个实习应该没问题了。哪知道,我错了,在达拉斯 on site的前夜,一封邮件抛给我。{}[asf*(&#$##($*..., I have selected another candidate .... *(%&*%*……%明知道我on site,当晚还给我发了rej。安的什么心。他还说我知道你在Dallas on site,加油!你妹!

回头看这7场面试(还有最后NI的一个),这次是面的最好的,有木有!?事后听那个manager的朋友说,他当时做了个艰难的决定,两个candidate都想要…算了吧,安慰自己49比51的较量中输了也不丢人,起码没丢推荐人的脸。

19号面试完了接着就是感恩节了,没课加双休,连放了5天。这次节日是我们家搬进diamond后节奏空前同步的5天,全部宅在家赶project。我的RF final project27得交,同一天还要去飞去Dallas。

23号凌晨是Black Friday。所谓学的有多疯狂,就应该玩的多凶猛。(事实那也是只是学了4天半,玩了一晚上)。那晚从BestBuy血拼到Oaks Mall,直到早晨7点。最后买裤子都瘫坐在地上了,厨子、少爷和我。可惜村里打折力度远远顶不上Orlando,连Coach都不参加活动,直接关门了!

27号,交了project就飞去Dallas了。第一次on site,说不认真是假的。我连相机都没带!结果错过了个绝美的镜头!!!

哭死啊。一心想着one shoot, one kill,搞定工作下学期就可以high一个学期了。哪知道这个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也是如此天真。插一句,TI 订的酒店还是不错的,起码四颗星的样子。但是没有客房服务,哈哈哈,邪恶了。

28号,on-site当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个组!哪个组面试我! HR也不告诉我,我一点底也没有。结果发现他不告诉我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也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特定组面试我,面试官都是个各个组的manager,两个一组,两个一组,一组75分钟。两组都没有做模拟的背景的:两个ESD的,一个开发SPICE的,一个Layout的。得知他们背景后,就是一顿狂扯,从90纳米工艺的优缺点扯到14nm的市场,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入股ASML;从液体式光刻机扯到SPICE的ocean语言。如果说真有什么技术问题,有个面官让我解释下为什么要用开关电容,类似给一个太婆解释internet是什么东西一样。还OK把。两场也都顺利面试完了。

面试里面几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第一个,面官问我达拉斯有多少加油站?一听我愣了一下,但是没表现出来。我先虚晃一枪,说我从机场走高速下来的,一个加油站也没看到…面官愣了一下,(哈哈哈)他说你觉得呢?我想了想美国人家家都有车,按人口算吧。我说,Gainesville population 12W,加油站估计15个左右,那达拉斯有多少人?15个纯属按照常识瞎估算的,我估计30个比较靠谱吧。他问我为什么是15个,我说我们村很小,数的出来。其实真的数的出来….

第二个问题。你设计的电路和tape out出来的不一样,有哪些原因?工艺偏差,没封装时的灰尘,放大区到饱和区的寄生管子没考虑到,电源不够干净,===,苦想了半天,猜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来了,我问他还有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只是想看看我知识面有多少,考察下思维方式。第一个问题也是一样,他也不知道达拉斯有多少加油站,只是考察你思维方式。现在想来,他们这样也不无道理,那些manager考察下你专业领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谈吐和礼仪,OK了一般问题就不大了。他们亲口说过,怎么设计电路,我们可以再教你。

但是对于这种非常规的面试,我当时真的有点失落。感觉这种level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和钱去on site,即使不是我的钱。一般on site就是最后一轮,去哪个组就跟那个组的人面,,一人一小时,一般8个小时。我怎么就遇到这样非主流的了呢。

29号,从Dallas回来了,下午两点一下飞机就赶去NEB做RF的presentation。然后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在Dallas我就意识到了,on site完了这事还没结,肯定还有面试。Sigh…整死人啊。回来边等边复习Noise。

12月4号,HR给回复了,我们春季有实习,你有空么?没有细节,没有on site的feedback…三观再次被推倒。我立马回了封,说,可以,完全没问题。然后又是等,等,等。淡定的HR啊,反观自己多么不成熟,多么毛躁!但亲,我10号回国的机票啊。4号了我还不能定我回不回家!不带这样的!

5号,焦躁的我忍痛考了Noise final,依旧杳无音信。我回不回家呢,要是回去了又让我去面试怎么办!!!

6号,突然接到个NI的模拟app的面试。时间紧迫,直接schedule到了7号。

7号,最后一个星期五。早晨,神奇的C君又出现了在我脑海,我扛不住了,决定跟她打电话!说明情况后,她说帮我问问。果然不一会HR电话来了,他说,你放心回国,实习的事情,等你回中国了再谈…我心中的一颗石头终于落地了。最终,回国前他也不忘掉我一把胃口。然后下午高高兴兴的去考了个ADC的final,接着面试了NI。感觉NI这个面试一般吧。毕竟是board level的,我也不是很在行,兴趣也不是那么大。果然,到北京就收到rej了。

17号晚上11点,准时接到了Dallas的面试电话。终于是我要去的组打来的了。面了一个小时不到,大家聊得都还开心,然后就放我睡觉去了。然后过两天就收到实习的通知了。

21号,终于踩着系里spring inter的deadline办理完了所有cpt手续。My Lord!

=======流水账到此结束,流水体果然是凑字数的最佳文体========

关于找工作,我不能说自己多么有经验,但这些体会多少会帮助一些后来人。都说模拟难找工作,要流片经验才行,但以我师兄(今年他也去了TI)和我的经历来看,这句话是片面了。小公司没成本培养人才,都是希望从phd招起,但是大公司机会还是大把大把的。说到这里,通常话题会引向只要努力,总会有好归宿。其实,我不想说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种话,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有心人就不该被辜负,但真的是这样么,南辕北辙呢?

举个例子,德州仪器去年宣布退出移动处理器市场,(kindle fire就是用的这个处理器)砍掉整个OMAP部门。(我去Dallas on site那天正好是整个部门离职的最后一天,看到员工抱着纸箱子走出去)。这个case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做移动处理器的话,就不应该去TI,TI就是做传统模拟的公司,移动处理器还是去高通、英伟达吧。找准方向,比“有心人”更重要。

通常所说的design、application和 sales engineer的区别优劣就了解,不存在所谓design就牛逼一些,更具优越感的说法。前期市场,产品定位,项目监管,设计,制造工艺,测试,封装,销售,应用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才能够组成这个链条。除此以外肯定还有很多我也没听过的的岗位。再说直白点吧,硕士一开始出来做design和做app工资待遇一样。还是自己适合什么选什么,钱,往上走了都差不多。而且再说夸张点,真正纯模拟IC设计的没有多少人,绝大多数人只是“二次开发”。

课程方面呢,project的东西认真做,写成IEEE的格式,每份报告都是今后找工作的资本。图片最好也从matlab出图,该用visio出图的也别截图。我在on site的时候,这一点受到肯定。专业的格式起码显得态度够了。这一点上我也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再就是无论什么专业,我觉得只要能好好学上一年两年,都可以学到不错的程度。凡事就怕认真!毛主席语录,真理!如果学校资源不够,Berkeley, MIT的公开课都是大把大把的,ITUNE上都不少。

结合师兄,同学和自己的十几场面试总结一下:

1.面试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流程。比如我同学去QUALCOMM并没有电面,直接邮件通知 on site,然后收offer。

2.Master面试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越是manager越是好面试,senior stuff通常有难度。

3.回答问题不要只给答案,要不停解释答案,这样,既可以体现你懂了,又可以耗时间。

4.对话不要断,即使不会也要体现自己思考过程。你想如果别人提问,你不会,然后就下个问题,什么结果?

5.Steer conversation,这点是从老美那学到的,面试问题永远有你不会的,你要学会把话题往你擅长的话题上引。

6. 准备一个与人合作的case,一起合作的project最好,想好怎么说

7. 如果自信是指数函数,X直接取到无穷

最后一个学期,很高兴,实验室的人基本都全身而退,我也不用落单留下。辛苦了一个学期,GPA也最终站上了3.8,虽然没有4.0霸气,但也对得起自己,毕竟那种白天感觉要猝死的感觉还是少有的好。

如果不是实习,下学期我原本的计划是修个independent study, 弄个TA ,开开心心的享受一个学期的生活,再去工作,穿着卫衣,挂着耳机,跑跑步,打打球,能帮帮学弟学妹学点MOS,就真的挺开心的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了,这些愿景就用文字留下吧。

第三学期,用一个关键词总结:等待。经过繁琐的因式分解后得到渴望、兴奋、焦急、烦躁、郁闷、令人害怕等多种的等待模式。不敢说功力如何了得,但至少适应了放不下也得放下的等待。不再总以为HR邮箱坏了,希望邮箱是自己家开的;不再对方一个电话不接,就接着打第二个第三个;不再接茶饭不思,整天渴望什么发生。安心等着,是你的,相信,就好了。怀揣着一个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