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一开始的题目本来想写成“写给那些想进咨询的同学”,但是敲完之后有些心虚:我够格么?好像还是不够的,这样的题目应该是进了McK或者BCG的同学来写,而不是我。所以把题目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本来就有老友早让我写的,但是前两天还没下决心,又生了几天病,现在才有精力写写这个历程,也算是给师弟师妹们(或许也有师兄师姐?)留点参考。
首先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咨询是个小众行业,大家都说有几大咨询,但是其实这些公司都不会招太多人。我曾经数了一下,如果我们只算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就是不算埃森哲,IBM那些IT咨询的,所有该类公司每一家每年校园招聘招收人数不超过5名,年份好了可能会到6、7个。这样的公司也就11、2家。换句话说,整个管理咨询行业每年校园的招聘无论年景多好都是不超过100个的(还不如GE一年招收的管培多),那么从竞争层面上来说呢?我可以明确说,每一家这样只招收三四个人的公司,收到的简历至少是几千份。因此你想要进咨询,先作好心理准备。
从技术层面上流程一般分为这么几轮:
筛选简历(一般来说通过率为20%~30%),如果你是六大名校(清北人复交浙)或者海龟的可能会要好一些,现在各个公司对于北外等外语类院校也会有倾斜,因为他们外语好。需要你的中英文简历,这里和其他外企的一点不同是:咨询公司一般说来要有一个cover letter,中文名字叫做求职信,就是说说你为什么想要申请这家公司,你的强项是什么。一般来说是英文写成的。
Pretalk,就是5~10分钟的面谈(全英文),主要是看你的经历和沟通技巧。有人说也会看看你长得如何,太那啥了直接pass,本人没有实际验证过。不要小看了这5~10分钟,通过率也就是30%,甚至更低。我曾经简单估算过咨询咨询的比例:两天的pretalk,4个屋子,从早上9点到晚上5点,10分钟一个人,中午不休息。然后进入下一轮的也就是几十人。(数据不太详尽,仅为说明论点,就不透露具体数字和名称了)
1st case interview. 什么叫case interview?这个……如果你想进咨询,还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东,我觉得你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简单说来,case interview呢,就是面试官用一个实际商业问题的简化模型来让你解答。用来考查你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稳健程度的。一般都是1对1的单面(话说我群面就没几个能过的……大家知道我为啥一心去咨询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抽象出来的模型极有可能是面试官(其实就是已经在那里工作的咨询师)自己做过的项目。除了case interview,这个阶段还包括再一次问你的经历,甚至包括你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如果你是个不关心新闻的人,可能要吃些亏)。
通过率:一般是3或者4个人取一个进入下一轮。
2nd case interview。无论从形式、内容来说都跟第一轮一模一样,有所不同的是面试你的很有可能是咨询公司的PM或者Partner(就是大佬)。通过率不好说,完全取决于公司今年打算招收几个人。
如果你过了这一轮,那么恭喜,你就能拿到offer了。
关于流程上的补充:
Monitor上来就是paper-based case,就是上来给你一摞材料(十几页,有文字有图表),给你单独半个小时看完,回答几个问题。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有面试官跟你讨论这个case。第二轮是个fit interview,由于我已经拿了offer,所以就没去看这个fit interview是个啥-_-!!
Roland Berger的pretalk上来是简历的一些问题,包括你对商业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过程以下统称为behavior interview或者behavior),如果你通过了的话,再让你到下一个屋子进行一个估算市场容量类型的case。
虽然没有那么牛的offer,但是觉得自己的成绩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三大顶级:Mck和Bain简历就没让我过,大家看出来这些公司多变态了么?BCG我过了简历和pretalk,是挂在第一轮case上面。
其他咨询公司:
开始招聘流程的公司里面,过了简历的:Roland Berger,Monitor,L.E.K,SMC,Accenture。未过简历:ATK(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他家为啥不让我过简历,莫非跟他原来是麦肯锡的一部分有关?)
然后呢,按照大家的思路是不是我要说过了1st round的公司了?可以这么说凡是过了简历的我都过了pretalk,凡是过了pretalk的……等等,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了offer!那好了,很多公司就停在pretalk或者是1st round这里,接下来的流程我就不再进行了,体验了好几把“拒公司”的赶脚~~~。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决定要SMC offer的另外一个原因:我想把BCG的拒信当作是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的拒信……(我是有多强迫症)做过的case加起来能有八九个吧,也算是经验丰富了。
下面说说筒子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去准备面试咨询呢。
1 英语。最最最最最基本的东西。不光是书面的,口头的更为重要!有没有觉得英语教育体制是垃圾?——但是我告诉你,水平不行是你自己的问题。连个笔试都考不了高分的人能指望口语强到哪里去?凡是我认识的口语超级好的人,如果没出过国,笔试的成绩,就说被大家唾弃的高考吧,都在140以上,说明问题不?
书面英语的重要性:过简历。我的英语也一般,为了我的英文简历和cover letter,找了好几个在美国留学的同学和曾经在咨询公司认识的咨询师帮忙修改。如果你也没信心,那就这么做吧。如果你准备了无数的面试,无一例外的挂在了简历上!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口语……实在不想说了,你是不是觉得英文无法表达你那深邃的思想?……虽然说很多面试官都是中国人,但是首先,在pretalk和大多数的behavior里面强制规定用英文怎么办呢?其次,我在面试SMC最后的时候是两个德国人……(那一个下午啊,整整4个小时的英文啊,顶我两天说的中文总合啊)。
那么如何练习口语呢?我们小时候如何是如何学习说话的?——天天说。英语和汉语没有本质区别,也是这么搞出来的。一个人的时候背点英文课文,看点英文文献(这个对Monitord的paper-based case格外有用,是不是研究生同学们格外感激老板了?所以说,我一直觉得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每项东西都应该认真,将来都会有用)。更为重要的是呢,找两个老外跟你一块说,这个要看你的途径了。学校里有没有交换生?有没有朋友认识的?找两个语伴很重要,还能交朋友,一举两得啊。
2 简历。
一个通常的问题是:简历改多少遍才够?我的答案是never,改多少遍都不够。我们不说找咨询公司,投任何一个公司都要从简历的形式、内容上符合公司的需要,突出你的优势。而且你在不同的时间看你自己的简历,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我的简历改了多少遍呢?这么说,每改一次我会留个档(上一篇日志有个贴图),到了现在有70多个存档。当然这个包括一些投技术和投国企的存档,但是,简历一定要天天改、月月改,年年改……
形式:由于简历涉及到个人信息,就不给大家举例了,一般来说,咨询公司需要的简历:一页,专业,框架清晰,字体格式等运用简洁明了,没有花边、表格、生活照神马的修饰。
内容:
包括教育经历,一般要写出GPA,最好包括奖学金。六大名校的可能占些优势,GPA自然越高越好,奖学金也是一样。
实习经历:最好能有咨询行业实习经历,否则你的成功机率会降很多!这点不解释了,招你是来干活的,最好来了就能上手,不用再培养或者培训。而且,如果你有咨询实习经历,那么就会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包括做什么工作,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你想进咨询,先去一家咨询实习上一段时间,看看这个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其实我认识的做过实习的同学最后很多根本就没怎么投咨询,因为实在太苦逼了……
每个实习经历下面都有几条来说明实习的细节。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么几点:
1 每个短句动词开头,突出你自己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2 要着重突出数字,比如“访谈了100名客户……”,让你的经历更加具体化。
3 字里行间暗示你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外活动:如果有xx社团会长,写上吧!是学生会主席,写上吧!去投行作过,写上吧!具体描述么,同实习经历,不过这个的重要性比实习经历来说还是大打折扣的。
3 仔细回顾你的简历和经历
准备一份精彩的自我介绍,英文,重点突出,一般是1分钟,其实时间超了也没人看表。关键是给面试官留下一个极度深刻的第一印象。
然后就是仔细回顾你这20多年的经历(应该没有30年的吧),看看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有什么收获和总结。而且对于简历和自我介绍要从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句子进行回顾。因为咨询师们会从各种角度问你问题,他们会问你故事背后,问你的看法,问你的动机,让你举例子,让你做比较,甚至去刁难你(这个比较少)其实他们不是这么邪恶的人,他们只不过想知道你是不是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对事情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同时能不能在压力下保持镇静和风度,这是这个行业决定的,没办法。
所以我不主张编造实习经历或者课外活动的——太容易露馅了,问两句你就张口结舌了。这些问题包括表层的问题: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实施的,结果是什么,你的工作具体包含哪几部分,你从这些实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包含些深层次的东西:说说实业的工作和咨询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呢?你拿到GE的offer了么?那为什么还是选择来咨询?跟我说说你觉得这样细分市场的道理在哪些地方?你说你是一个work hard,play hard的人,你为什么秉承这样的哲学?能给我举个例子么?
同学们,仔细的review你的自我介绍和简历吧,每一个字都不是随便放上去的,都要准备着被质疑,被调查,以及被“挑衅”。
如何准备:自己仔细回顾,问自己一些问题,同时做笔记,我个人很推崇做笔记的方法,因为我面试都会早一点到,在等待的时候其实也做不了什么,就是拿笔记出来温故知新下。然后就是找几个伙伴大家互相看看各自的简历,听听自我介绍,看看都能提出什么有意思的问题。
4 Mock case 模拟面试
Practise makes perfect
曾经在一个宣讲会上听一个同学说:“我听说30个mock等于一个offer“,时至今日,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我和我的partner,到了现在应该有了近30次的全英文的mock,每一次每人各做两个,每个30分钟。那么自己做的加上给别人mock的总数就是4个。我自己口头做过的case就是120个!(自己都有点不大相信),书面看过的case大概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翻个倍吧。即使是这样,对于BCG这样的公司我想还是不够格吧。所以说,如果你真想进顶级咨询,一定要付出多得多的汗水和努力。
Mock case就是一个人先把casebook上某一个有价值的case的细节都看懂了,将case的整体状况熟记于心,然后就装做面试官,你的parter就是面试者,模拟一个面试的流程。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样的过程,但是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
1 注意framework的建立和形成。每次mock之后,要注意总结,看看自己的收获是什么,同时要形成自己对于几类case的一般分析思路(例如对于market size,profit down, new market entry)
2 “面试官”要把case吃透,因为实际面试中面试官的case实际上都是自己做过的项目……必然是烂熟于心的,如果面试官不专业,很影响整个进程的。
3 对于语言和沟通上的锻炼。比如直视对方,镇静平和,有说服力。同时注意积累一些咨询方面的术语和精彩的句子都会很有帮助。
5 还想说的几点
最想说的可能是心态吧。记得有个朋友问(当初BCG还没挂呢):“你至今逢面必过,有没有什么诀窍?”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什么。可能跟Mock的次数很多有关,我在面试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我的实力与其他人相比如何,最后能有几个人过。我考虑的是能不能把这个case做好做完美。It is only the case that matters,其实对面坐的是面试官还是我的partner真的没有本质区别,只要case做好了,如果不过就真的是自己达不到人家要求了吧。如果能把心态放平和,和面试官也是像和你的partner一般是讨论case的方式来进行,我觉得会有很大帮助的。
保持冷静和风度。自己做不出来就是做不来,需要面试官帮助就去要帮助,不要逞强,也不要装懂,也不要有沮丧,伤心之类的情绪。——不就是一份工作么,没必要。而且这也只是一家公司而已,还有好多其它的呢。其实我每次面试出来的心情都还是不错的,即使可能有些纰漏,即使可能被面试官纠正了好多次……人不可能完美的,做case也一样。
最后的,算是对求职给个建议吧:focus,只有focus才能有时间去准备想要的公司和地方。做个自我分析,首先看看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注意排在第一个不是什么样的工作!只有认识清楚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需求才能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记得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系主任送给我们一句话:“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就是说,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想明白。一旦开始行动了就要百折不挠的向前进。也把这句话送给正在求职或者将来要求职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