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天寒意的渐渐临近,2010届学生找工作的高潮也即将到来。很多学生忙忙碌碌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如饥似渴地听着各种应聘技巧培训。这里,我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声明,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与应聘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以下所说的话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这里所说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对象都是应届大学生,所以工作经验在这里我就忽略不计了,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大学生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经验都可以划到能力锻炼的一部分,而非是与本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
企业看中的几个方面,我的看法是:形象气质10%,学识能力40%,性格品质50%
说明一下,这里的百分比只是所有行业的平均值,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对以上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近年来,一些银行到理工科院校来招聘,大多数看重的是形象气质和性格,对于专业知识看得就不是很重。
1形象气质
其实这两个词语是不应该合到一起的,气质和性格更合适一些,但为了迎合大多数招聘词中的“形象气质佳”,在此只好随波逐流了。
我个人认为,在以上三个方面中,形象气质这个方面是最容易突击成功的,男生只要西装革履就可以称之为“帅”,女生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化妆技术可以让大家都成为西施。很多同学都问我:“老师,应聘的时候应不应该穿正装”,我的看法是:应聘时的衣着能够看出你对这份工作的重视。试想一下,两个学生一同来应聘,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穿着足球队服你说他能用谁?心理学中有个用语叫“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有的书上说第一印象要持续半年左右,我觉得要是没有强烈的可以改变第一印象的事件刺激,那么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要穿正装呢,也不是。有些同学穿上正装之后非常不适应,不舒服,甚至都影响了面试,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自己,那就不要冒这个险了。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就行。
气质就更简单了,三个词“正视对方,言谈举止,文明礼仪”,为了找份好工作,就是装也能装上十分钟。
为什么形象气质只占10%呢,不是说“首因效应”不重要,而是我认为后边的两位更重要,毕竟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这里不是买花瓶的。
2学识能力
这是大学期间你积累的财富。上课学习的知识也好,做学生干部锻炼的能力也好都将在这里得到充分地展现。对于本科生来说,学识在这里也是一种能力——学习能力,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会使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生在大学期间得到的更多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他诸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将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大多数的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企业要培训你,不如说是在这期间看穿你,对此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这项工作,培训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暑期去天津某化工厂,新员工刚完成培训,一个个晒得很黑,一打听是刚参加完军训。培训的内容也由原来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变为意志品质训练(军训),心理能力训练,团队意识训练(拓展训练)等等。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进了大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些人就是因为在这期间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辞退,至少是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在这里,那些能歌善舞的,能说会道的,能写能画的都会得到施展的舞台。
这样我就可以回答同学们问我的第二个问题了,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证书越多越好。可以说这个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有证书总比没证书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同学们不要为了考取某个证书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舍本逐末,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在校学习成绩单、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各种证书等等这些硬件只是一块块敲门砖,只不过有的同学的砖更硬、更多而以,当然就好敲门了。但进了门之后。人家就不看你的砖了,都要扔了,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3性格品质
劝大家千万别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因为现在人的性格太复杂了,有外向装成内向的,有内向显得挺外向的,尤其是隔着网络,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向”的,更有甚者还有双重性格的,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怎么决定命运?现在测试性格最权威、最科学的也只是心理学的那几个测量表,其他流传的那些性格测量基本上大家看见题目都能选出满足最后结果的答案来。
我坚信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大家真的喜欢某个行业,那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行业的要求来打造自己的性格,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说用人单位看重你的性格是看你是否适合这项工作要求,只要你达到了工作要求,又怎么会说你们“性格不和呢”。就像谈恋爱,要是人家真觉得你合适,其他的什么家庭、学历、能力等等都可忽略不计,要是觉得不行,“性格不和”是一个最常用、最理想、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对于品质,我觉得大家要更重视一些。这个就像我们会看中厂家的产品质量一样,包装再好,宣传再好,产品质量有问题一切都是徒劳的。企业眼中最优秀的员工首先品质是最优秀的,企业看中的品质很多,例如说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等等。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诚实这种美德正在被慢慢遗忘,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表现出不诚实来。一次在公交车上,听见一个人打电话(知道不应该听别人隐私,无奈那个人的声音确实很大),对方应该问她到哪了,她说到黑石礁了,马上就到,其实刚到海事大学。一件小事。唉,难道实话实说就这么难吗!去年和山东某化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交流时他和我说了一个他在招聘时遇到的一件事。面试时,他问应聘的学生,你平时喜欢读书吗?学生马上回答:“喜欢亚。”“那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学生说了几种,“好了,那么请你谈谈最近读过的两本书的心得体会吧”这是让这个学生措手不及的,他没想到他会问得这么具体,学生什么也没说,因为他平时根本就不读书。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招聘者并不是想看你到底喜不喜欢读书,而是看你有没有诚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