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做你就被刷掉了
一份比“面经”“笔经”更有帮助的求职贴(如何三句话化解被上司“喝咖啡”辞退危机、HR最喜欢cut掉的四种人、为啥HR说东你说西、如何“含沙射影”地把优点表现出来、什么叫老板“看得懂”的话……)
楼主今年大四,按说也老大不小了,从大一开始,就在学校里蹭着听各种职场讲座,看各种各样的面经笔经,像很多孩纸一样,从最初听完讲座后的心潮澎湃,到后来感觉很有道理,再到感觉巨大压力,再到最后觉得“忽悠来忽悠去都一个味儿”——我也知道职场需要高素质责任心行动力等等这些理论,关键是怎么做?职场上遇到了事儿,该不知道咋办还不知道咋办,拍拍巴掌听个热闹回去该干嘛干嘛。
这次夏青去首经贸做职场讲座,我也是带着凑热闹的心态去听听,结果的确让我这种受到各种讲座荼毒后“耳朵很刁”的孩纸都震撼了,特别认认真真地从头听到了尾,笔记破天荒地记了整整7大页——夏青讲的不是理论,而是用她22年从明星到央视主编再到企业董事长的经历,聊一些非常实用的职场“套路”:当你面临工作选择的纠结怎么办? 面临劈头盖脸的数落怎么翻身?面对多如牛毛的“考证”怎么选择?……
——题记
简单说下夏青何许人也?看了她的介绍,最大的感触俩字——“折腾”。
20岁的时候,她是沈阳电台最当红的女主持,住别墅,开好车,名字红透沈阳的大街小巷,天天收着雪片般的观众来信,过着90年代“明星”的日子;
30岁开始“折腾”,放着好好的明星日子不过,只身一人来到中央电视台,做起了吃盒饭扛机器剪片子挨骂的实习生,后来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栏目记者,再到《半边天》栏目主编。
40岁又开始“折腾”,又放弃了中央台的光环与安逸,为了实现“40岁以后做自己想做的事”,离开央视,奔走于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路上,现任“被发现网”董事长。同时,这个夏青还考取了博士、律师、高级国际职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身份。
一、关于成长:
1. 毕业了,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
前一段看了一个被转发疯了的微博,说什么叫好对象?就是你妈同意,我妈同意,咱俩都愿意。什么叫好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大学的我们,奔波于考公务员、考会计法律等各种高附加值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削尖了脑袋往500强的企业钻、毕业后频繁地跳槽……然后我们再有一天突然觉得好累——换来换去,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
1993年,夏青从大学的法律系毕业,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去银行做法律顾问,或者去电台做主持。以现在的眼光,主持人是个很光鲜又多金的职业,但是在90年代初,广播刚刚大众普及不久,做电台主持的月薪才160块钱,加上36块钱的奖金,满打满算能接近200块钱。而银行的法律顾问呢?吗,每月底薪就800+,是电台工资的四倍还多。
怎么选?折合成现在的概念,有点像一个毕业后是月薪2000新兴行业自己没专业背景只是凭兴趣的工作,一个是毕业后月薪过万风风光光还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你会选哪个?很多人都会犹豫,包括楼主在内。当酸酸的理想和温暖的现实摆在你面前只有一步之遥,你选哪个?
夏青选择了前者。她只是说,我在用自己的概念“做自己”。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稳定、金融法律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利润、500强企业offer的面子和风光、出国读研的镀金经历……你有没有想过,孜孜不倦追求的“好工作”,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别人放进我们心里的?
想起了前一顿张泉灵在北大的讲话,说,“你高考的志愿学校是父母帮你选的,你读的专业是大家认为有前途的而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你毕业后选择的工作是大家眼中的‘好工作’而不是你真正热爱的……你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概念活自己,凭什么埋怨你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就是夏青自创的五源择业法的第一步:自我定位,抛开所有别人眼中的“好工作的定义”,想想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自己的,什么行业是自己真正热爱、想去从事的,会不会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这个商业时代“我值得拥有”的价值观下,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有一种心理:我是一幅名画,我这幅画这么精致,这么珍贵,当然要放到一个好的地方,不然岂不糟蹋了自己这幅画吗?但是你想过吗?当你把自己当成一幅画,你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了。
2. 缺点就像脸上有个饭粘子,你拿下来就完了,没什么丢人的
电台主持的工作,满足了夏青作为刚毕业的女生都会有的虚荣心,每天雪片似的来信,观众们乐意写,夏青也乐此不疲地看。然而后来有一封观众的信,深深地刺进了夏青的心里。信上说,“亲爱的夏青主持人,你和著名的央视播音前辈夏青是同一个名字,可是你怎么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呢?”这封信羞得夏青脸上火辣辣的。是啊,自己不是播音专业出身,但绝不是普通话不标准的借口。第二天,夏青做节目的时候,发现自己连话都不敢说了。
“缺点就像脸上有个饭粘子,你拿下来就完了,要勇敢的面对自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几天后,夏青做出来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北京,找著名播音前辈夏青学普通话。于是,一张18块钱的火车票,夏青来到了北京。
在讲座结束后,还有同学私底下找到夏青,说“夏老师,您说我们的缺点时,能不能不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们希望听到委婉些的评价。”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了缺点不让说”似乎已经成了通病。但是人想迅速长大,就要敢于面对自己。也就像夏青经常说的一句话,“当你有勇气面对自己伤疤的时候,你才真正长大”。但是更主要的是,面对还不够,还要有魄力和执行力去改正。
写这篇帖子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前一段那个求职节目旗袍姐事件,弄得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去看自己的节目录像,伤疤来了,自己下意识地拿手捂着,其实只是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自欺欺人罢了。也许再我下一次不敢面对自己的时候,我希望,我会想起夏青的那张18块钱的火车票,那份精益求精和魄力。
3.每个月拿出100块钱,为自己学专业技能,做一点投资
带着500块钱,在播音前辈夏青的推荐下,夏青来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开始了一个月的课程学习。交了学费、伙食费……这500块钱剩的不多了。住房的问题,是住高等价位的公寓,中等价格的平房,还是价格低廉的地下室?
当夏青将这个问题抛给讲座现场的同学们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地下室。而当时夏青选择了平房。结果很快,下个月的房租就交不上了。最后收房租的阿姨给夏青留了一张纸条,说如果下月150的房租交不上,他们就要安排别人了。这张纸条夏青现在还留着。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脑,夏青只能写信给家里,邮寄300块钱过来。“当时如果这300块钱不能按时寄过来交房租,没地方住,我就这不知道怎么办了”。夏青在讲座中说,这是她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焦急的绝望。
老实说,我无法感受到那种焦急的绝望,我们也没必要借鉴那个没有电话网络的时代人们是怎么沟通的。但是从夏青这段经历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有两点启示:第一,人的一生中,多一点准备,就少一次绝望。第二,现在每个月从零花钱中拿出100块钱,为自己学专业技能做投资,要记住,梦想的根基,就是专业技能。
4. 到底要不要“考证”?攒了一沓子证书到底有没有用?
2000年,夏青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2005年,夏青考取了高级国际职业培训师;2007年,夏青考取了心理咨询师;18年工作以来,夏青拿到了30多个省部级以上的荣誉证书……这么些专业技能证书、荣誉证书,到底有没有用?
“考证热”已经是校园里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前一段中国青年报一封读者的来信,还专门咨询了“考证”的问题:这么多的专业证书,到底要不要考?考哪个?花时间花精力考过了,到底有多大用?自己的各种校内外比赛、社会实践的“荣誉证书”,到底又有多大用?
夏青在讲座里这样解答“考证热”:“证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用你的经历证明,你能达到什么程度,让HR看到后,知道你能走多高多远——因为具体的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人做事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你做事情A可以很优秀,换成事情B未尝不可——这才是‘考证’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5. 如何三句话化解被上司“喝咖啡”辞退危机?
职场中,我们都会面临很多“糟糕”的情况,被拿掉、被黑掉、遭到拒绝……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你该怎么说话才能化解危机?夏青讲了自己“三段法”化解危机的例子:
刚来到中央台《焦点访谈》栏目实习的时候,尽管夏青拼尽了全力工作,但还是被领导叫去“喝咖啡”,熟悉央视规矩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有被辞退的风险。原来,是焦点访谈一期关于广西贫困县《架起来的电线》的节目,夏青第一次独立采访调查去广西,但是剪好的片子还是差点遭到被拿掉的厄运。
当你面对领导的拒绝,面对“喝咖啡”被辞退的危险,你如何说服领导,能够继续你的工作?夏青教你用三点化解了难题:
首先,她很真诚地说出了工作的优势和不足:“这个片子所有拍回来的素材都是够的,而我也相信自己的采访能力,只是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编片子,技术上还要提高,请您稍给我时间。”
其次,明确自己的占位,她给了领导一个解决办法:“这个片子,我会抓紧时间剪出来,而且会在夜里12:00之后,绝对不会占用其他老师剪片子的宝贵时间。”
第三,她真心地说出了“做出拒绝的决定”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个片子,广西的走访,来来回回的成本,机票、食宿,如果这个片子被拿掉了,那么就有了-----的‘成本窟窿’,要从其他老师的节目中扣出来。我绝对不能让其他老师帮我还这个‘成本窟窿’,所以一定抓紧时间全力以赴,请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不给别人负担,来帮忙的,不是添乱。
上面这段“三段法”,加黑体的部分是我根据夏青的讲话自己总结的,虽然日后我们不见得遇到和夏青同样的事儿,但是这种化解“被拒绝”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关于简历和面试:
讲座的第二部分就到了简历和面试的经验部分,可能对于很多童鞋来说,这部分也许更实用。楼主挑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1. 为啥HR问东你说西?
夏青说,她在做企业面试的时候,经常碰到求职的学生“HR问东你说西”的情况,你明明问他在某件事上是如何处理的,然后他大谈自己在这件事中是某某负责人以及这件活动取得了什么样的影响……把HR强装着笑脸其实内心早已发飙——你到底有木有在听我说话!
为啥HR问东你说西呢?夏青说,在她观察了很多很多的面试者之后,发现不是HR的问题刁,也不是应聘者的水平差(而且越是高水平的求职者越容易犯这种问题),是心态——应聘者的得失心在作怪。
为什么你总是听不清HR的问题?就像是禅学上,当你心中的水杯满了,你就再也放不进去别人的水。当你太想去表现自己精心准备的这“满满一杯水”,你的耳朵就关闭了,怎么能再听进去在问你什么?把自己的心清空,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时候你的每个毛孔都是张开的,自然耳朵也就张开了,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事情怎么解决?从现在开始,练习自己一分钟说重点的能力,看起来很难,其实慢慢就好了。去掉那些“那个……就是……”之类的语气词,先说重点,然后多用逻辑词“首先、第二、第三……”或者“从客观上讲、从主观上讲……”或者“一方面、另一方面……”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把事情很简单的说明白,那就说明你还没真正明白。
2. 如何“含沙射影”地把优点表现出来?
简历、面试,当然要尽可能地利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来表现自己的优势。然而很多的童鞋都有这种感觉;我写了满纸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忠诚度、有诚信度、有团队精神、有责任心……还写了满纸的各种社会实践经历,咋就打动不了HR那颗坚硬的心呢?
其实中国人讲究“含而不露”,优点要“含沙射影”的表现出来,才能打动人心。比如HR问你小时候有木有印象深刻的事儿?有过面试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是在问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兴趣点、性格、当然还有表达能力,这时候,哪怕你说小学的时候跟伙伴一起卖过白菜,1小时卖了1000棵——这些新鲜的、特别的、有细节的描述,就是“含沙射影”,不仅让人一下子让“听觉疲劳”的HR眼前一亮,还能很好的把你的优点表达出来,虽然你压根没怎么提自己效率高而且做事有创意。
3. “浑水摸鱼”自作聪明的简历描述,往往摔得很惨
在讲座里,夏青提到了这么一份简历,在“所获荣誉”一项,提到自己“2009年5月被评为优秀志愿者”——这就是一个希望“浑水摸鱼”的例子:觉得自己是个院系级的优秀志愿者写着“不够给力”,干脆模糊概念,就写是个优秀志愿者,心想着HR没准儿认为是个校级的,自己还没撒谎。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HR那绝对一个个都是人精,一看这句话,就想着,恩,这是个狡猾的孩子……恩,这是个不实事求是的孩子……恩,反正不是好孩子……然后你因为这么一个自作聪明的浑水摸鱼被cut掉了。
其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浑水摸鱼的简历往往摔得很惨。当然,也有可能有些童鞋只生活在这么学校这么一个小圈子里,觉得“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当然能就只得是学校。但是这时候就要站在HR的角度上想问题,心大一点,误会就会少一点。
4. 什么叫写企业“看得懂”的话?
夏青在讲座中提到了一个问题,说很多孩纸简历上的话,企业“看不懂”,于是无奈地变成了无效信息。这并不是指语法问题或者语句有误,而是很多“缩写”、“学校的专有术语”等等……你不能保证每个HR都跟咱没代沟,是吧?
比如说,一个孩纸在简历上写,“平均绩点3.75/5”,这就是典型一句让企业看不懂的话:一方面,一些远离校园多年的HR可能对GPA没太大概念,不知道这个3.75/5 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水平——可能以为就是个中等生,很容易造成信息误解;另一方面,HR会认为你“很狡猾”,或者“做事不仔细”——你想啊,你又没告诉我排名是多少,这个3.75在你们学校你们专业是个啥水平?中等?中等偏上?还是中下等?你不能指望HR都对每个应聘者的学校去做调研吧?一个气不顺,这份简历又被亲爱的HR给cut了。
那应该怎么写呢?比如说这个GPA的问题,可以说成绩排名在专业第多少名,或者说成绩排名top 15% 之类的具体数值,给一个地球人都看得懂的概念——这就叫企业“看得懂”的话。
这篇夏青讲座的总结日志写到这儿,已经洋洋洒洒五千来字了,跟楼主平常的风格差不多,不过再写下去就真的要挑战很多童鞋的耐力极限了,所以赶紧收笔。这已经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时间去看二流的信息,听二流水平的讲座。遇到有意思有价值的,就总结出来跟大家分享,自己乐呵,不如跟大家一起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