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面试实战从一次失败的Pre-Talk看咨询公司面试准备

 

屈指算来,今年BCG大中国区的pre-talk应该已经结束了,所以发些面经给未来的学弟学妹或许不会有透题的嫌疑。在这里只以今年pre-talk的一点感想,希望对未来人,特别是被定义为“Framework机器”的同学有点帮助。

 

我是星期六下午2点20分进入办公室的,面试官首先针对我的简历问了两个问题,主要是我以前管理微博时如何鉴定僵尸粉,一些criteria是什么(由此我的Hypothesis:面试官是consultant而不是HR)。

 

接着就进入case study阶段,令我意外的是,题目居然是以前BCG pre-talk的题目,而且我前一天睡觉前还专门准备过:如果客户有1M 美元,想在中国自己开公司或者投资现有公司,他该选择什么行业。

 

我前一天晚上模拟的其实略有不同,我给自己设定的条件是:我有1亿RMB(网上面经都是1M,但我自己改成1亿,潜意识里觉得这样更好玩),需要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

 

我一激动,把问题recap了一遍,要了1分钟时间思考,并且把前一天的Hypothesis和Framework直接搭了出来。Hypothesis:投资的标准至少要比最保险的银行利息高,并且要平衡Risk和Profitability两个维度。Framework:搭出一个Risk和Profitability的矩阵,两者非线性增长(Risk的增长快过Profitability)。接着将投资对象定义为Financial和Non-Financial,前者包括证券,期货,liability等等;后者包括矿产,IT,快速消费品等,分别放到框架里。因为前者的Risk更高,而Risk与Profitability非线性,建议根据20/80原理,只将20%给Financial,80%给Non-Financial,再进一步“Drill-down”到各产业的未来发展。

 

其实明眼人看到这里就会哈哈大笑,因为这个思路并不适合pre-talk那天这一题的要求,面试官给我的题包含三个很关键的“Common Sense”:

1. 1M 刀的购买力相当有限:顶多购买上海市内环以内2套100平米以下的住房;顶多建设一个雪佛兰B级4S店;顶多支付市中心一层楼面半年的租金

2. 投资一个公司和自己开设一家公司的成本是相差很大的,原本不宽裕的资金因此需要更精打细算

3. 既然是选择行业,那么Financial就该放到一边

 

这道题比较好的Hypothesis应该是:在资金明显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以资金是否足够为唯一衡量,根据不同行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在自己开公司与直接投资一家公司之间选择。所以这不是Risk和Profitability的问题,而是你钱够不够的问题。自己当时就应该追问一句“Is that all?”,要是问了,就向面试官传达了两个信息:

1. 我明白了1M刀并不算多,有这个资本的人中国多的去

2. 会不会有追加投资?客户拿着这么点钱到底想干嘛?

 

如果我当时说了“Is that all”这三个字,也就不会有面试官后来对于我“Framework机器的评价”。

 

好吧,顺着我那个错误的框架,众位大牛也可以预料到后面发生了什么:首先,“financial”这个segment被她直接善意地否决,我于是顺着框架到了“矿产”,向她推荐了煤,她又笑着说煤价现在在大跌啊;我进行了反驳“1.煤是稀有矿产,供给曲线弹性低,未来总会越来越贵;2.煤的下游产业,煤化工,在很多地区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鼓励,未来总会增加对煤的需求,所以还应该乘低价期进入”。其实在这里,潜意识里就有了意念,好像这点资金去搅和煤化工明显不够啊。果然面试官也提醒我,我们只有1M刀哦。

 

我这时候心里已经有了改变Framework的想法,于是改口:“OK,看来煤是不太可行了。我将以1M刀是否足够,还有Risk和Profitability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来看我的第二个选择:IT,尤其是电销行业”。我在分析了各家电销的优劣之后向她推荐了投资苏宁,因为1.电销目前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而苏宁是这两年这方面增长最稳定的 2.苏宁有大量实体店,且库存和物流要比竞争对手更成熟  3.投资者对于电销的热情没有因为他们没有盈利而降低。

 

电销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我这时候直接用我第三个选项,快速消费品,可能会好一些,如果那时候我能想到我前面在说煤化工时的上下产业链,就会想到有些行业还是可以开公司的,只不过不是需要大资本的产销一体化公司,而是下游的一个经销商,比如我可以开一家咖啡店,开一个摄影棚,开一间小小的特殊化妆品销售店,也是一种进入行业的方法……不过再我现有的框架下,其实是很难到达这个结论的。如果是按照“资金明显没有竞争力”的Hypothesis往下推理的话,可以很容易推理出开一家律师事务所,蛋糕店,花店等等结论,远远比投资煤,电销更契合原条件……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面试官结束时给我一句忠告“你英语可以,‘僵尸粉’,‘跑马圈地’,‘上下游产业’不能准确表达问题不大;Behavior也可以,你知道Consulting需要的是什么;你最严重的问题在Framework,看得出来,你做过非常多的Case练习,但是千万不要做Framework机器”我那时候已经傻眼了,只支支吾吾地说了句“您说的对,我现在正在把通常的Framework变成自己的框架来解决问题……”,但心里确是五味杂谈,以至于都没敢问她“那我到底该怎么提高”

 

半年前,我面试BCG 巴黎办公室时,得到的评价是“没有Framework,没有Hypothesis-Driven”,而经过半年的训练,期间自己做Casebook,看Victor Cheng的指导书,找同学做mock-interview,找已经工作的Consultant, Senior Consultant, principle做mock-interview,而这一刻得到的结论依旧是“没有灵活运用Framework”,我没有死背4P,3C,却依旧没有能够跳出“Framework之殇”,那一刻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咨询之路。

 

出了中区广场之后,将整个面试过程转述给老爸,他对于case的第一反应就是“1M刀很难投资啊”,让我对自己的Common Sense无比羞愧……的确,如果在tackle问题前能真正问一下,这个问题到底要干嘛,我现在有什么,而不是机械性的直接找Framework,僵尸般地recap问题,也许结果不会这样惨不忍睹,一句话概括就是——“我根本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把它作为一道小学时的应用题那样做。

 

我开头形容我这次pre-talk为“悲剧,郁闷,失落,遗憾”,还是有根据的:

悲剧:结果肯定是悲剧了,在MBB这样的top tier firm中犯这样严重的审题错误,与被直接宣判死刑无异,再见BCG。

 

郁闷:我是应届毕业生,如果想再次申请BCG,法理上要等到一年以后,而在机会上,想再次引起BCG的兴趣至少也要在一家优秀的企业中有相当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再次得到面试机会,也就是3~5年以后,与等待一届世界杯无异,这不由得让人郁闷

 

失落:我之前实习的两家咨询公司,其创始人都是BCG出身,并将BCG的academic和industrial style都带到了企业中,我就是在这样的熏陶中,获得了对战略管理咨询最初的认知,没有机会到源头进一步学习这种academic风自然让我倍感失落的。

 

遗憾:当你在考试前一天专门对考试的题目做了自认为细致的准备,却依旧没有能够过关,还有什么比这更遗憾的事吗?我甚至会扪心自问,我到底要准备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说服自己会通过。而在面试前,我特别给自己订的两个目标:1.不要紧张  2.要认真审题(因为前两天刚因为没有审题而吃亏),其实都没有能够做到

 

说到“仔细审题”这一点,也是我希望各位后来者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生背Framework固然是错,自己做的不合题意的Framework也是错的,关键就在于“仔细审题”,没有现有条件的约束,任意的天马行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