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942295/转自豆瓣,非商业性转载,完全为个人需要。陈蚯蚓
一
1月15日一天没有电话,各么我的consulting梦想彻底结束。从九月初拿到宝洁的推荐表开始,还没有什么准备,我就被急迫地推上求职路,不过沉浸在找工作中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大四半个学期是大学有史以来最充实的一段日子,像一曲Ravel的Bolero进行曲一点一点地high起来,作为一个新闻人穿梭游转各种高级写字楼不厌其烦面带微笑地向面试官们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做新闻。说充实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很多感想,日子过得不只是撕去一页日历纸头而已,知道不少师弟师妹们也有着以后想去公司的打算写一些自己的体会,尽量多提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期望能在一年后帮到大家吧:)
好了,现在开始。拿出一直放在音响里用来鼓足干劲的underground、Enigma们换上平淡的jazz写下面的文章。
二:媒体or外企
要不要脱离自己的专业,毕竟还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而且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找外企的时候,新闻学院(广告系会好一些)这样纯文科的同学与经管学院的同学竞争,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后者居多。
至于我自己,不想去报社的理由如下:
I 报社是个盛行“人治”的地方,无规则可言。大概我实习去的《星期日新闻晨报》做的是时尚一块,所以明显感到报社里奇装异服多。科层制不明显,比如我一个实习生在没有经过预约的情况下也可以和新闻报主编说上话。 上班时间是在自然醒之后,开会么迟到不要紧大家会你等我我等你的,午饭要吃得舒适干 脆和下午茶连在一块了吧。在招聘程序上,也是如此:以南方为例,这是一家允许霸王面 、霸王笔的集团(即在没有拿到面试、笔试资格依然可以去面试、笔试),这样的体制肯 定会让不少人拍手称快啊,但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我猜测现在很舒服的制度一样可以让 人以后很难受,因为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随意化。再比如这次新闻报本来对外宣传是 要招34个人的,但其实我听说只会招5个。至于申江,报纸不错收入也好,但是千万不要过 分寄期望于你投份简历,面试以后就被招进去。去申江就看你的实习做得出不出色,最好 要在实习阶段就做到报社台柱这样的地位才保险。报社里没有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计划与职业发展方向,做到哪算哪。存在人事斗争,(这方面吵架吵到西祠胡同上的《新闻午报》倒也算洋洋大观了)因此很多时候决定你升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在里面的关系混得怎么样。但我是喜欢科层制的,希望工作就是工作,尽量少些人事争斗为好(人事斗争在外企里也是有的,但是会好一些)。
II 做事不职业化,有些“懒”。新闻晨报可能已经是上海比较有生命力有朝气的报纸,但是我觉得里面的员工基本上还是只开足了70%的马力。和四大、咨询、投行相比,报社的那种忙绝对不能算“忙”的。《申江》在运作、名声方面在上海也很不错了,但是一些报道记者明明没有采访过却堂堂地写成现场采访。在经济学里有一个“柠檬定理”,意思是在竞争时,劣质的东西会逐渐驱逐优质的东西。面对现状,去抱怨是最最愚蠢的,因此要么与大家一样共同作息要么你自命清高与别人格格不入。碰到这种情况我肯定选择前者(所以我很抵触《离骚》的),但是毕竟还是担心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好比当年高考进了上外、华师大、财大的同学,也许分数上和我们的差距只是个位数而已,但是一步之差四年后物是人非,大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其实我们在复旦也没干啥好事,整天电脑游戏吃喝玩乐,但是在一个大环境里,人就是会被这个环境带好来。
III 中国媒体的特殊性。这点相信不用多说了,很多时候好好的新闻不能做我只想骂娘,媒体当然要管制,但是至少不要像现在这样管。中国入世开放的议程写着汽车、写着电信甚至写着农产品,但是惟独不见媒体(现在有的那些媒体产业化风声只是小打小闹)所以怎么说呢,中国不可能诞生默多克,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媒体有风险,入行请慎重吧”。晨报有人写了一篇稿子里面有几句调侃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结果就是停职检查罚钞票,媒体就是这个样子的。
IV 我自己做business的梦想又被唤起来了。这是我在找工作中逐步建立的信念,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一个行业怎么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去飞蛾扑火。大家的梦想在哪里我一点也没办法提建议,我能给的只有技术性和事实性的东西,所以此条略过。
if 决定去报社
首先,大实习要真正锻炼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走过场四个月结束交篇图文并茂的实习总结而已。这点我其实一直很感谢《星期日新闻晨报》,这家该死的资本主义报纸倒的确锻炼了我的能力。没有老师教,没有人帮你联系采访对象,从来没有那种听会拿统发稿的好事,没有拿过一个红包为了采访我还要自己贴钱,一切就靠你自己。但是在稿子不断推倒重来的过程中找到了写feature的感觉(hard news其实是相对容易写的),采访能力上去了。因此0213ers大实习在即,在上海的话,我推荐《新闻晨报》、《申江》、《东方早报》(其中如果准备去申江实习要做好思想准备你的大实习不一定能搏到工作机会的)。像东早这样的报纸,人很多,你根本不起眼,所以能不能在四个月里爬上来,让那些记者感觉到你的存在完全就是在锻炼能力。不要去舒服的地方,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地方,比如文汇(我又坦率了-,-)比如新民(至少我自己的实习经验给我的感觉是《新民晚报》是一个舒服到女孩子去了可以皮肤改善的神奇之处)。
其次,就业时要不择手段。前面我已经说过报社是个“人治”的地方,所以作为我们不是要去批评这种制度,而是要尽可能地去利用它为我们造福。父母、朋友有关系的,就要去用,都说国家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那么个人竞争也一样,你有关系别人没有这就是你的优势,没有必要因为用了关系就谁瞧不起谁的。如果笔试没有通过,那么就打电话给hr(如何找到报社hr的电话并说服它应该是新闻同学的基本功),理直气壮地去面试。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是没有不可能的,前提只要是你的占有欲够强并且肯为之数倍于他人付出。(很多时候我们说不想这样做噢太累了,噢太造作了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想要)面试的时候准备好材料,带上以前自己做过的报纸版面。面试官可能只要你带简历,但是就像对女朋友一样,永远给她一个惊喜,谁又会拒绝你的好意呢?
再次,要有灵气。窃以为做记者是很需要灵气的,这个东西强求不得。一个人活不活路基本上看外表和谈吐的前三分钟就看得出来。
if 决定去外企
首先,教学大实习估计还是要求大家要做满四个月吧,那么尽早开始,四个月一到立马走人,然后暑假两个月找好的公司开始新实习。不要像我一样乖乖地拿着一张写满了报社也只有报社的简历去应聘。
其次,每个礼拜买《申江》消遣的同时不要忘了再买份21世纪经济或者经济观察报。只要能坚持读上半年我保证你会很有business sense
再次,英语赶紧提高,这条在下一篇详细说。
三:申请外企必备 — GPA、英语与洋气
如果打定主意要去走外企这条路了,需要准备好以下几样东西。
(1)绩点
想去咨询公司的尽可能把GPA稳定在3.5以上,没有必要抠死心眼弄出个3.9来(很牛的人随便就搞定3.9的不算),因为除了学习成绩,你的实践经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东西的养成需要你多分学习精力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英语
再怎样强调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也不过分,英语永无止境。四级或六级最好能有之一可以优秀。关于托福、GRE、或者雅思,我的意见是即使不准备出国,托福或者雅思最好考一样。有人以前说什么托福考的好企业会担心你要有一天远走高飞,所以干脆不要你,各么这个观点绝对扯淡。事实上申请外企填简历的时候你发现人家公司为你留了好大一块地方填外语能力,结果你只能写上两样土土的CET-4、CET-6多少很不好看。比一个托福分数更重要的是口语能力(皑皑我是被高口鄙视了:()关于英语提高,我的建议是以考代练。70%的同学进了复旦新闻后都会变成颓废的,还有25%是变成很颓废的,所不同的是,报了这些英语考试至少可以让你在短期内做个不颓废的人。基本上,托福练听力用,GRE练阅读、词汇量,高口练口语。想提醒一句的是GRE是很恐怖的考试,为了这门考试男女朋友分手,人单词会背出瘾头来走火入魔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如果考出它的阅读,以后找工作过程中那些英语笔试题全是小菜,但是如果根本不准备出国,可能很难有毅力坚持GRE到底的。
(3)计算机能力
还是提一下,方正飞腾没用了,由于大多数同学对EXCEL还不是很熟,那么最重要的本领还是怎样用google。永远不要小看google,怎样用它当字典翻译,怎样用中括号专搜pdf、ppt、doc文件(这些格式的文件往往含有极富价值的学术资料),怎样使用高级搜索等等,天晓得google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4)洋气
既然是去申请外企那就要有符合外企的气质。要观察到这种气质很简单,只要去恒隆广场的露天凳子上在上下班高峰坐上半小时,看看南西的这群人是怎么穿衣服的,怎么走路的,拿手机接电话的动作是怎么样的,说话声音是多大的,自己就会体会的到。洋气来自于细节,普通话要说的标准不含乡音;简历上的电子邮件地址不要是什么163.com、sina.com结尾的;西服该投资的就投资、不要买得太土;包括我注意到面试时女孩子穿套装,那么袜子以肉色丝袜最为保险,不要穿成偏黄色的那种(可能表述地不太清楚呵呵)
Your ability to "dress the part" is indicative of your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y and interest in "fitting in". It is worth remembering that you may dress more formally for the interview than would be required when you start working for the Firm. However, it is always wise to check the Firm’s dress code before the interview.
以上是KPMG对面试服装的要求,如果去外企面试,西服、套装一定要买,这点没有商量。我服装的前期投资大约在2000不到。
四:简历和cover letter
简历会在面试过程中跟随你“一辈子”,从一面到final面的面试官都会看它,所以一定要精心做好。
(1)格式:
来源有二:自己从网上搜到的摸版加以改进,朋友(同班同学、师兄师姐)给你的摸版,在打印店里看到它人在打的简历也可以tk一下,学习无限
(2)内容:
最重要的一块。这里就未经同意擅自拿同学一份简历的初稿来做反面教材(反正她现在已经拿到麦肯锡的BA,心情很好应该不会怪罪我)实习经历,写着她在Mercer咨询的经历:“协助咨询顾问完成收集、清理、核对、计算数据,客户联络、报告交付等工作”。这句话写得并不好,因为只罗列了事实,而且没有诱惑人的卖点。收集、清理、核对、计算数据四个词全是抽象的东西,看简历的人很容易过目就忘,大家都是学新闻的知道稿子要好看一定要具体,同样简历也是,光有动词还不够,那些收集、清理的是怎样的数据要写出来(比如我那个同学做的是个调查中国汽车市场状况的数据),而且一写就必然带出你直接参与的项目来,显示出你在做实事b)协助搞的自己没做什么主要事情一样的,其实“协助”也是一种参与,就直接写自己和咨询顾问一起参加了这些项目就好啦。
c)简历就是要卖弄,自己的真实实力如何自然有面试在考验你,先搞进面试再说。所以比如客户联络,像Mercer这样的大牌咨询公司客户一定来头不小,各么就把它们名字show出来啊。就好比我说自己很热爱时尚,没人睬我的,但是我现在摆出一串
Blumarine、Jil Sander、Emanuel Ungaro、Dior、Mango、Celine、Yves Saint Laurent、David Yurman、Missoni、Hugo Boss、Calvin Klein、Bebe、Fendi、Prada、Nicole Farhi。。。
好了,现在你有印象了吧
在简历制作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有人喜欢把自己很得意的事情用黑体强调出来,其实没必要。如果是自己出众的成就面试官会看到的,在简历中是要炫耀的,但是要炫耀的巧妙,不动声色,否则面试官本来对你寄予很高的期望,一经面试再失望这种跌落的感觉很惨的。最好能暴露出一部分,并且留有余地、留有把柄让自己在面试中发挥,就像真正诱惑到人的性感不是一丝不挂一样。比如关于文科基地班的翻译有好几种,我选的是national honor class这种翻法,就是要让面试官看不懂这是个什么班级,在面试里问我,然后我在面试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说出自己大学里两次成功转系的经历。要是很朴实地写上个literature and arts class,那简历就一点也不“性感”了
(3)理想境界是投一个公司改一次
简历中常会有一块是用几个短句介绍自己的特点,什么善于团队合作、什么思维有逻辑或者有创造性之类的。。这一部分要根据公司的情况不同加以改变,一份投给欧莱雅的简历和投给宝洁的简历都该是不一样的。简历要保持随时update的状态,从1.0版改到3.0再改到4.1版。投完一份公司的简历就把它存在电脑里,几十k的东西总放得下的,这样下次有类似公司再投的时候改起来可以方便快捷些,而且收到面试通知后可以回顾自己当初投某公司是怎样在简历里自夸的。好了关于简历的问题基本讲到这里,打印的时候可以去福州路买厚一些的纸头(河南路福州路路口往书城方向走会有几家店),大概是10块钱一刀的那种,白纸就足够了,没必要花花绿绿。
关于cover letter,第一遍写真的很痛苦,但是熬过去就好了,因为一般要你附cover letter来申请的也只有consulting这一类高标准严要求的公司了,所以以后每次要coverletter只要再做小规模改动即可。
五:毕马威(KPMG)全经历
KPMG是我第一个笔试、第一个穿西装的面试、第一个offer,也是第一个(基本也是最后一个了=.=)签的公司,在一步步面试得到它的过程中,我是越来越喜欢它的。插一句,关于四大,我建议有志去走外企公司路的学弟学妹都去申一下,我知道很多人讨厌财务的,觉得那是最枯燥不过的事情,但是四大完全不限制专业,因此很多同学都能得到笔试甚至面试。这在找工作过程中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而且四大一般开始面的最早),不喜欢四大,那大不了到时候你拒了它就得了,就是拿它给你的笔试、面试练习用的,毕竟四大的招聘过程还是比较professional的(这一段千万不要被我以后的老板看到。。)
当初填四大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完全是为填而硬填出来的,那些open question问我为什么喜欢审计真的是折磨到我半死,要说慌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不过到后来我做business的志愿已经形成各么再也不是言不由衷了:)笔试KPMG的笔试分为数学和英语。英语的题目是这个样子的
“The big economic difference between nuclear and fossil-fuelled power stations is that nuclear reactors are more expensive to build and decommission, but cheaper to run. So disputes over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he two systems revolve not just around the prices of coal and uranium today and tomorrow, but also around the way in which future income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current income.”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nuclear and fossil-fuelled power stations is an economic one.
TRUE UNTRUE CANNOT SAY
就是让你看完这一段话后判断是对、是错、还是无法判断。够简单吧。但是如果在30分钟内(有点忘了是不是30min了。。)要有11个段子,每个段子2~3道小题就很好玩了。一定要快,做不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考过GRE,我是把每道题都做完的,没有瞎猜。联合利华等很多公司的笔试题目也是这样的数学(全是图表题)有高一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而且是中文的。要仔细,要快,才有可能做完,题目有的时候给你设计陷阱,问的东西其实不能从图表中看出的。四大对数学的要求也就是它笔试题那种水平,但是量大,准确性要高。总之要通过笔试要在那一小时内精力高度集中,有种置死地而后身的感觉才能也就能通过,做完题目如果你感到荡气回肠,有重回人间的感觉,那就恭喜你了。我说的也许有些夸张,但精力高度集中就是通过这样考试最关键的要点,因为论英语水平、数学能力其实大家都基本够用的。(GRE在练习阅读时也就是无限度的精力集中,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一面我运气不好,碰到UK经理,于是人家半中半英我全英面试。但是我运气也很好,碰到这个气质合拍的英国经理。题当然逃不过你新闻系的干嘛要来KPMG(以后这个问题你会被问到无数次,以致可以用下意识回答地出)我的回答是KPMG是很职业化的公司,我fan职业化呀,过程标准、组织严密,能够培养以后好习惯,结果英国经理一听就乐了连说我们公司是职业呀,怎样怎样的boast了一番问到我的爱好我就照实说我收集唱片600张,喜欢在pic版公然张贴美女图、有的时候打打篮球,比如今天晚上我来面试但是下午我是打了篮球的,他对此很满意,也许是因为做四大要好身体吧问我对审计的了解情况我就说主要是对帐单(等我去PwC三面的时候对审计的认识已经没有这么原始了),但是(以下部分是我自己引出的,在面试中千万不要机械地他问你答,那就很没趣,要想办法左右谈话过程,尽快把对你有利的点抛出来)我接着说,我就是喜欢干这事。我看到很多帐本被我消灭了,那个叫做成就感,相反你让我去做Marketing,要我在脑子里空想出一个宏大的计划来我会痛苦死的(不要笑我那个时候我对MT的认识也很弱智。。)然后还说我不做新闻真的不是讨厌这个行业,只是认为它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但是新闻真的教给我很多东西,比如沟通能力,结果他就顺着这个沟通能力出了个情景测试,假设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我是KPMG的小员工,要向他查balance sheet,但是前提是他现在对我有点不放心,怕纠出他的问题来,要我用沟通能力把这张资产负债表讨出来。做新闻的积累于是发挥作用,我在星期日晨报就是娱记,动不动就去采访别人隐私问题。有两个地方我感觉到自己的应对是被加分的。一是他说自己现在很忙,能不能当天下午再来我说不行,因为我现在只需要粗略看一下balance sheet,保证在半小时内结束战斗,而且我过来是为您服务的,我不是FBI,我不是来纠你小辫子的。其次是他说他现在实在太忙,叫我跟那边的助手一起去就行,那个助手会给我看sheet但是我同意后,主动提出老板您能不能给我一张名片万一出了问题我可以很方便联系到您。
不知不觉英国经理看表了问我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嘛?我问了自己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在KPMG内部如果我表现好是否有可能从audit跳到其consulting部门,他说非常赞同我提问的前提是要表现好,然后说有可能但是机会不多,二是在KPMG是否有可能出国培训。他很高兴说又是个好问题(大概说明我很看重在公司的职业发展),答案是KPMG每年有这样的计划,但是新人是暂时没有资格享受的,而且KPMG的业务发展太快把他从英国调到中国还来不及所以不一定愿意反而把你调出中国。
UK经理送我出门的时候讲了一堆如果面PARTNER是怎样的情况,还特别嘱咐我要take care,you are the last one but not the least(我是晚上7点开始面的,当天最后一场了),现在想起来他其实已经在告诉我进二面了。面的时间则是45分钟左右,超过一般的30分钟待遇。
二面
因为简历投得太晚(我是赶在deadline最后一天的那个早上投的),所以我的面试都比别人慢半拍。接到二面通知的时候都有好些人拿到offer了。当天晚上看BBS准备面试的时候,放生一件令我哈伤悲的事情。JOB版一个ID说听闻KPMG的offer已经发完了,现在的都是在waiting list上的,还说自己已经和KPMG的hr打电话问过得到答案传言不只是传言。我当时是挺后悔的,想快乐要趁早啊,所以简历也应该早投别等到最后一天。
所以第二天去恒隆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不爽,但是好在我马上就调整了心态,说反正拿不到四大还有报社可以去呗。但是我心里的想法其实是不信邪,这只offer我一定要搏一记的。
Partner是上海人,财大毕业,说既然steven parker(那个英国经理)考过你英文了,我们就说中文好了。也是问我为什么想来四大,问我在实习过程中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我当然就跟她讲了发现四级泄题案的故事。还问我说晨报的收入有多少我说大概4K吧,她就很惊讶说不见得比四大少呀,我连忙补充是啊是啊,可见我不是为了钱才来四大的。我引述《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小老鼠的故事向她证明在一个行业里做死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反正用中文聊大家还是很自然随意的,她末了还问我嘉兴一带有什么好玩的,我介绍乌镇,她居然没听说过我心想四大真是一个摧残人性的地方居然还有人不知道乌镇是什么地方。并问我高中的情况,我就随便给她报了几个校友的名字,金庸、郁达夫、茅盾、***blabla。
末了,她提示我说“你可以来试试,但是我还要看下今天后面人的情况”(二面我又是一天中最早的)。后来在welcome party的时候,面试的partner照例是和其面过的新员工一桌吃饭,大家聊天的时候面试官就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人。所以我觉得大家以后去面试的时候真的不用紧张,就当他/她是一个对你正要感兴趣的人,不要赋予面试官过分浓重的考官色彩。大家能够聊起来的面试才是最好的面试,要敢于展开一些似乎和工作性质(比如审计)无关的话题——一个partner一共要面几十个人各个和她谈工作肯定要郁闷死。至于面我的partner,她后来说自己有场面试时间实在排不过来,肚子饿死了,结果是去楼下中信泰富买了汉堡然后坐在星巴克里面的。还说到有个来面试的人西服上都是头皮屑,令她感到十分不舒服。可见真的不是很刻板的那种人offer到来的时候我还是很高兴的,毕竟是第一个自食其力挣到的饭碗。
归纳一下我在KPMG的一些tips:
1)面试不要被动挨打,陷入你问我答的状态,有些问题一回答完你马上以圆润的过渡句把话题自然引向你想说的东西,你出彩的东西。
2)BBS上的信息要看,但是不可全信。如果我在面二面的时候就想着自己肯定拿不到这个offer自己先泄气了别人为什么还要给我offer。
六:普华永道(PwC)全经历
PwC的公司规模大过KPMG,但是我对它的印象不如KPMG(毕马威似乎也是目前四大中口碑最好的一家)宣讲会上PwC的音乐死气沉沉,而且主持的那个台湾partner有些油滑,对很多同学们尖锐地问题都蜻蜓点水的敷衍过去。但是我要说PwC的面试过程的确比KPMG更周到。
一面
一面是一个叫assessment center的东西,时间很长,从上午9点一直弄到中午12点多,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面试官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我这一组的构成是四个交大,两个复旦,专业方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也有计算机和我新闻这样与经济完全不搭界的专业。其实一开始感觉不是很好,因为在我们这一组里一没有特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二没有美女,我放眼望去貌似其他几组都是有美女和领袖气质的人的。。总之就是感觉自己的这个小组不是很洋气,但是正如我所说,好事坏事往往是共同存在的。没有特别出挑的人,反而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尽心协作,发挥出团队的作用来。出人意料的是,大概PwC要招的人实在太多了,因此一面面我们这组的竟然是hr(其他组都是manager),hr的标准是低,有很多流程没有按照我之前看到的面经上走,但是我猜测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这一组的人在过了ac关后还要让sm(senior manager)面一下。三个小时的流程一是自我介绍,这步应该是用英文的,我们变成了中文,我再次发挥新闻系能说会道的优点:)
接下来是抽题目做英文的presentation。抽到的题都是那种托福作文题(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考一下托福,哪怕不出国),比如我的题目是城市是要保存好老建筑呢还是多造新建筑取而代之。教大家碰到这种题目的一个处理方法,其实也是我在GRE作文班上学的,做segmentation PwC的presentation要求每个人抽到题目后准备三分钟,讲三到五分钟,拿了个题目讲上五分钟是行的,但很有可能讲到后来思路会不清楚。面试的房间有块小白板,可以用黑色水笔在上面画示意图。segmentation这样做(以我的题目为例):画一个四格方框,横轴是老城市、新城市,纵轴是advantage、disadvantage。事物是复杂的,所以在一个城市是保留老建筑好还是多造新建筑要视情况而定,比如上海和北京的情况就不同,这样分了以后一可以建立你的分析架构,很有理智的样子;二来内容一充实自然不愁塞不满五分钟的演讲时间啦。而且还利用了白板(我是我们这组唯一用到白板的)但是我的英语暴露了挺多问题。我的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和人家对话没什么问题,但是要我一个人presentation说上半天就不太流利的。所以再次强调要去面外企英语一定要好,这是硬素质,达不到就没有资格向面试官宣传我们的能力。
接下来是小组案例分析,我们的case是吉列公司如何在刮胡刀市场保持龙头地位的,市场营销课的知识会有用的。这个环节其他组的成员在讨论完毕好象都是指派一名代表(团队临时的leader)做英文presentation,结果我们组居然把presentation拆分成6个部分,一人做一块,真是ft,不过是中文的,很轻松。之前我有看到面经说在团队leader的指挥下,他自己就扮演了次要角色,如看表提醒时间啊什么的。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自甘贬低,至少要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不管最后你是捍卫自己的观点也好还是从善如流放弃了自己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显示你在讨论中是active的一部分,要参与核心的实质性讨论中。
再接下来是写篇英语作文,题目还是那种托福作文题,考过六级的同学都能轻松搞定,而且这部分其实不重要。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被面试官一个个叫去一对一面试。这部分有中文也有英文的,视情况而定(我们当然还是中文=.=)问题嘛也还是那些个,期间我有不严密地说到新闻学院前两年成绩很好,综合素质最优秀的我的师兄师姐往往也没有去媒体,于是她就问我你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吗?我毫不犹豫地做肯定回答。
关于小组面试最后一点想说的是,不要去当急先锋。大家都不说话的时候,要沉得住气,第一个说的人往往考虑时间少,发挥难以做到最好。比如我小组的presentation,我是第四个说的,而想到用segmentation方法,是在第二个人说的时候才想起来。没有人做第一个,一时会有冷场,但面试官不至于就把你们一组6个人全毙了吧,放心,6个人里一定会有沉不住气的家伙先跳出来的。
二面
PwC在ac后非常优秀的人会直接拿到Partner的面试机会,但是据说不够特别优秀的人还要再二面让senior manager考证一下你的实力。PwC的二面是我发挥最好的一场面试之一,原因很简单,面到一半面试官突然结束了谈话,并且告诉我“你已经过了我这一关”先英文后中文,新加坡经理面的。这也可能是我唯一一次经历的压力面试,经理对我给出的很多东西都以一种质疑的眼光看待,并用稍带不屑的语气追问。比如我在介绍自己发现“四级泄题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这算什么,不过是你运气好罢了。”当时我的态度是很直接地据理力争,说“如果当时我不主动给报社打电话,那么我的运气不是也溜走了吗?”
有人说压力面试是比较tough的一种面试,面试官对你自豪的经历故做冷淡,反而盯着一些你的短处穷追猛打,但是我倒是觉得这样咄咄逼人的面试非常对我胃口。经理在提问的时候富有攻击性,那么你在回答时只要应对合理,给他造成的印象是会更为深刻的。应对压力面试不是句句话都要回顶,但是自己一定能拿下的一定要顶回去。此外还要尽量揣摩面试官的脾气、性格。比如二面我的新加坡经理说话就一直很直接、简洁,因此当它问我人民奖学金是什么东西时,就抓主要的要点回答:“GPA前三名,一奖、第四到第十七名,二奖,第十八到第四十名,三奖”,不要再去和他很细致解释什么还要考虑寝室卫生啊、学生会活动啊。
后来我提问他问PwC会不会有出国的培训计划他就拒绝回答我。他给我的忠告是,在四大你不用想太多,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做上去才是本分。
三面
又是新加坡的Partner,先英后中,看起来我的普华永道之旅真是与新加坡有缘呀~面试官一点也不像上一个那么tough,倒是看起来很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这次我的回答重点基本落实在来四大就是想边干活边来学习business知识上的。面试官问我“你理解的审计是什么样的”,我已经不像回答KPMG一面那样无知地说是对帐单了。我的回答大致是“审计要观察一家公司的各个方面,要能上到公司老总下到普通一线工人都能聊的起来,这就很能运用我在新闻实践中的communication skill啊”(总之专业不对口不要紧,关键是要能够自圆其说,把你的专业说得还真跟它的公司有一腿似的,老板招你进去毕竟是希望你能进去就做事的,是对公司有好处的,因此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全无知的形象)面试在友好而平淡的气氛中结束,最后也拿到了offer
附:KPMG与PwC的选择
我对KPMG有好感,有偏见想去恒隆而不是新天地上班。因此我在收集两家公司的情况时其实着力是在询问PwC的优点和KPMG的缺点。以下一些信息告诉大家:
KPMG的收入更高,高主要是高在差补一项,但是四大进去钱多不多主要要看你跟了什么项目,跟的项目老要出差,薪水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其实很难比较。
PwC更活,KPMG要死板,比如KPMG上班天天要求穿西服(想来面试的时候偶尔穿一趟是感觉精神抖擞,但是每天穿我下班的第一件事情说不定就是把衬衫的第一颗纽扣恶狠狠地解开),比如KPMG上班不能迟到,而PwC九点半到办公室也没有关系,比如KPMG连发传真的自由好象也没有,PwC耗纸多是有名的,比如KPMG要到第三年才能有以KPMG为后缀电子邮箱,而PwC一进去就有,但最恐怖的是,KPMG没有上外网的自由。这对一到报社就打开MSN,挂着BBS的新闻系同学不啻是一个灾难。
但是综合考虑我还是选择KPMG。
1)我进外企就是想好好收敛一下自己在报社养成的散漫作风,培养职业化习惯,那么既然要收骨头,KPMG这种军事化的作风说不定效果更好(当然过程肯定是痛苦地)
2)薪水更高,而且企业的形象更精致优雅一些,宣讲会和面试反映给我的企业文化较PwC更年轻
3)很多银行都是KPMG的客户,有可能对自己补习金融知识也有用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公开感谢emit和宓林,虽然我最后的选择不是PwC,但是他们让我了解到很多关于四大的细节问题。尤其是emit说过的一句be yourself and let it be,我是真的记到心里去了。面试的时候记得表现你自己就可以,有些话题可以不要去涉及,但是问了回答时就永远不要骗人、说谎话。复旦人一定是可以卖得出去的,但是要卖到一个契合自己的地方去。
归纳一下我在PwC的tips:
1)ac时不要做第一个(很牛的人例外,我不牛只有委琐一点),解析presentation的topic可以用segmentation
2)压力面试该顶回去的就要顶,PwC以前的ac还有两人辩论项目
3)专业无关,但要想办法尽量让自己的专业在某方面和申请的职位勾搭起来。我自己的感觉是新闻人在交流技能上的确会胜过经管院学生的。
七:欧莱雅(L''Oreal)全经历
最早来开宣讲会的公司基本上就是四大和各大企业的MT了。P&G、联合利华的MT我也都投了,但是连笔试也没有,尤其是宝洁,实在对不起燕老师给我的那张宝贵的推荐表。但是欧莱雅的这个MT不一样,因为它的企业文化和英美系公司完全不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它是做时尚的。欧莱雅所在的那幢“中华企业大厦”(名字起得这么恢弘楼肯定破)连领offer letter在内我一共去了6次,关于这家法国公司的确有好多的话想说。
简历投递
欧莱雅用的是下载表格,打印邮寄的方式,而非网申。开始填它家的表格我记得是在国庆,恰好当时在为联合利华的open question头大不已,但是欧莱雅的三个问题我就觉得很舒服,每个我都可以言之有物,并且说出自己的个性来。第一个问题是问你的爱好是什么/第二个是问你长这么大了学到最有用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第三个是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问的很宽,不像联合利华非要问我你最艰难地一次说服人的经历是什么。。我死活都想不出自己什么时候去说服过一个不肯接受我观点的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事情我根本就不做嘛。。
回答欧莱雅open question的时候我有过两大版本,第一次回答感觉跟公司的气质不是很对路,第二次大改动以后感觉就顺畅多了。写新闻也是这样,实习久了摸清楚编辑的脾气,你一篇稿子传给他/她自己心里就应该有数要不要再改,如果要改多半会在哪一段,而不是木知木觉不知道自己稿子的质量就传了。所以新闻尽管算纯文科,但学到的很多东西对自己还真的是用。总之填open question的时候一定要以公司的角度再检视一下,自己说的话能不能投其所好。如果时间充裕第一次填好后不妨先把它放着“冷“一段时间,过一个礼拜看看就会发现自己填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再行改动。后来我欧莱雅一面的面官是它们的人力资源总监Daisey,据说简历都是她挑的,她会挑一部分她最感兴趣的简历来面,其他的交给下面的hr一面,所以我认为欧莱雅的这份简历我是填成功的。
另外刚刚说到联合利华来着,一年后拿不到它家笔试的同学千万不要急,honda和我的亲身经历都证明这可能是个利好消息,意味着后面你有offer可以拿了=.=
一面
被人力资源总监面的好处就在于,被其他hr面是全中文,我就是全英文了。。第一个问题,当然是你新闻做得好好地到欧莱雅来想干嘛。各么条件反射地回答:我爱职业化、《谁动过我的奶酪》里面两只小老鼠您知道伐,既然是欧莱雅,各么再有的放矢加上一条我很喜欢时尚的。于是把话题转向时尚,这一部分关键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吧,我说的东西基本如下:看过vogue italy的时装大片再也不高兴叫elle china时尚杂志,还有一种时尚杂志是the face、wallpaper(这些东西Daisey绝对会知道的);bbs上我老贴图,好多网友评论说模特胸太小我不睬他们就是了,谁叫他们不看模特的眼睛暴殄天物反正不是我的损失;我最爱听的音乐类型是acid jazz,就是jazz有时候不够有激情,所以我们加一点电音像鸡尾酒一样调剂一下于是就很带劲了。欧莱雅的牌子也是一定要问的。如果走进淮太一楼你对里面牌子各是哪个集团的,哪些是高档品牌哪些是中档的还不晓得,那么BBSbeauty版一定要看一下。其实我不得不承认如果一个男生能够在欧莱雅的人力资源总监面前大谈自己是多么欣赏碧欧泉专柜的形象设计,具体点到“我喜欢碧欧泉ba小姐的眼影颜色”,那么立刻会受到性别歧视的优待。
一面中我的确有碰到MT的专业问题,要我估算上海使用兰寇女性的数量。这一点广告的同学应该会占到便宜,计算market size只要按照公式来就行。然后在测算各个定量值的时候可以使用收入划分估计比率,并且考虑竞争者的存在等情况。我要感谢之前的BAIN面试,为了准备它我看了许多Market的英文资料,所以虽然BAIN是被拒了但是这道问题我顺利地给出了方法和估计答案(方法才是主要的)。所以作为新闻系来讲,我们的劣势往往可以转化为优势,因为面试官知道我们不懂所以不会拿出很专业的东西考我们,只要我们了解大概的方法即可搞定这些所谓的专业问题,而且由于我们的专业背景与business完全不搭界,所以一旦成功回答出来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是呈指数级上升的。
欧莱雅还会问到一些问题:“比如你是不是上海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碰到这样的问题,第一反应应该是马上想面试官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联想到地域歧视。很显然,欧莱雅作为生产化妆品的公司肯定追求一种时尚感,而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是否具备洋气的素质是与他/她成长的城市、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回答要有针对性。Daisey还问到如果你有了工作,第一件想为父母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父母在上海买房,我说自己从来就是觉得属于这座城市的,就像斯佳丽对Tara的热爱一般。总之,在面欧莱雅的时候,尽管说出自己有个性的观点来就是了,然后人要适度表现得感性一点。当然一个人感不感性是没法硬做出来的,因此如果不能过面试官,其实往往不是我们的能力没到,只是我们的性格不适合而已。(这一点面咨询公司例外,就是实力不够,没别的话好说=.=)
欧莱雅还问到我有什么offer了吗?我照实说拿了KPMG和PwC,但是很喜欢欧莱雅所以还是来面试的,Daisey当时很满意,也许于她于我都没有想到最后我竟然是去四大而拒了欧莱雅吧。
二面
欧莱雅的二面说起来很复杂,人力资源部会根据你在一面的要求为你安排不同的品牌经理。比如我面的薇姿和兰蔻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牌子。
面薇姿就是一面当天。我面完了Daisey喜滋滋地刚串到楼下久光门前,电话就打过来请我回去面品牌经理。于是我就拎着公文包屁颠屁颠地又出现在一群还在等一面的同学中。噢忘了说的是面欧莱雅那天我有带自己排版的《复旦人周报》,力图向面试官证明我的版面是多么西方化、具有时尚意识(Daisey当时也先打击了一下说看不出我设计的那个《文艺副刊》报头有啥好的,我于是就很礼貌地回敬它,一项一项地回答它从哪些方面证明我的报头要比原来那个beautiful)于是也和薇姿的经理交流了一下排版业务。期间经理还说你说自己喜欢时尚事物可是怎么发型一点也不时尚,我那个汗呀。。心想你非要我把头发染成土豆一样的黄色或者roro一样的红色嘛,于是回答它时尚更多是观念啦,其实我比较欣赏内在不动声色的那种感觉,比如洗好澡我心情好也偷偷给自己喷一点KENZO,而且我现在没钱,等我有钱了things will be different,总算把这个问题应付过去。
下一个理论上是面兰蔻,但是期间一个hr部门的经理插进来面了我一次,希望我可以考虑去做hr,因为这个部门比较缺人,每年欧莱雅都会从投MT的人里挑一部分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去hr,我知道自己如果愿意肯定就拿到这个offer了,但是毕竟这不是我的梦想,所以当时没有答应它。面试官也很直接,说如果我一下子就答应了他反而会感到很怀疑。这次聊的还是挺久的,学习到做hr基本的流程与职业发展是怎样的。感觉欧莱雅的面试的确做的比较人性化。虽然次次都迟到,而且要等起来都是半个小时甚至三刻钟那种。
兰蔻的经理laurence听名字我还以为是男性,但其实是作风挺干练的女经理。上来我指着她办公室一张海报说这个是Prada的新广告嘛,想博得她的好感,她不为所动反问我女人的事业让男人来做你不觉得自己有劣势吗?于是旁征博引回答它谁谁谁(牌子)的设计师都是男性,然后我在星期日晨报做的东西就是时尚一块的,每个礼拜做的话题是“女性猎夫”“粉色男人”“有童心没母性的妈妈”其实化妆品很大一块就是要去满足女人的虚荣,这一点男性也能为女性服务得很好blabla。。提到创意问题,我的看法是“所谓创意并不是人们随便在办公室里憋着想能够憋出来的,往往它源自于在信息收集方面就拥有的优势”对市场工作,我希望以后自己能有很多机会实地勘探,这些回答都还是比较符合面试官的思路吧。
后来还马上又和兰蔻的一个项目经理聊了一下,感觉已经不是在面试了,就是彻底倾诉自己的职业规划。当时我已经被consulting的光环与虚荣征服,所以基本上就在说自己的确会很爱慕虚荣,爱好金钱,如果能进欧莱雅,很有可能两三年后我会跳咨询的,但是世事无常,谁知道三年后我的理想在哪里所以也可能就一辈子留在欧莱雅了,都是大实话。
其实面试这样讲还是挺危险的,也许是我的坦率还是挺得到面试官好感的,也许欧莱雅作为“诗人与农民的结合”本来就是在满足人们虚荣心的过程中追逐自己的经济利益,反正他们认为我非常合适欧莱雅的企业文化。二面面完没有几天,就请我去拿offer letter。
附:选择欧莱雅和KPMG
欧莱雅叫我去领offer letter的时候,这个问题我彻底无法再回避,其实面完欧莱雅我还是基本决定去KPMG了。两家公司的职业前途都会不错的,就看自己性格里喜欢哪一种。对我来说,麻烦的事情在于我的性格里很务实功利、和随和浪漫的因子都有,反复考虑还是决定我本质上前者更多一些。但是当面拒绝欧莱雅的历程是相当痛苦的,我在自己的BLOG上有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之前和经院的好朋友聊天,她就很奇怪我的职业排序:我自己的是KPMG — 欧莱雅 — 新闻晨报 — 纽约时报 (后面两家没说过正式要我)但是经院同学的排序就是欧莱雅 — 纽约时报 — 新闻晨报 — KPMG完全不同。也许对于他们来说,看待四大就像新闻系同学看待文汇报一样但是作为纯文科的新闻同学,四大其实是积累自己business sense一个不错的起点,或者说跳板四大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比较广的,进可以去咨询,甚至投行,退可以去企业做内审,或者就留在四大也是会有发展的。而且对我新闻同学来说,另一条后路就是在四大学习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实在不行还可以去21世纪经济等专业财经报纸拾起老本行来。
而没有选欧莱雅,原因如下
1)欧莱雅的人事比较混乱
女人多的地方难免人事关系复杂,欧莱雅一直以它平行的公司组织体系为荣耀,但是人性化管理的弊端很有可能就是效率地低下。
2)职业发展不明确,在欧莱雅,没有人能承诺你一年后是什么样子的,两年后是什么。而在四大,我知道自己一年后是A2,两年后是S1,五年里考的出CPA就是经理。
四大的培训方式,(把大家集中起来上两个月课)我更喜欢,而欧莱雅的培训方式就好象新闻晨报一样,把你派到一个二线城市去做sales,在实践中经历腥风血雨成长,四大的专业色彩比MT更浓厚。
3)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是为了一个KPMG而拒绝欧莱雅,MT和四大都是可以跳咨询的,但是在和Daisey长谈以后我发现时间越长,MT的发展道路会越狭窄 。Daisey是从咨询公司director级别跳欧莱雅的,但是她明确跟我说欧莱雅从来不要咨询的人 战略管理咨询与MT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两样的
4)收入略低
欧莱雅MT的薪水是税前4000,而且关键是涨薪的制度被他们说得很模糊。所以,纵使心理真的很喜欢欧莱雅,我还是为了那个虚幻的consulting梦想拒绝了欧莱雅。
八:纽约时报
我没有拿到纽约时报的offer,但是进纽报之前必然要实习,而要有资格实习也是要一步步闯过去的。院版目前对外资媒体的情况介绍很少,那么我也说一些吧。
最早得知NY TIMES要招实习生的消息就是在BBS院版上。我至今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这篇帖子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甚至我还看到有回帖说“即使是大牌报纸也没有资格不发钱让大家过去实习的”(我觉得去纽报实习倒贴钱也愿意啊,新闻晨报我还不是倒贴钱了嘛)于是辗转打电话过去(那篇帖子因为没有经过纽报里面的人同意发表还引起了里面人士小小的不快,anyway我要谢谢提供信息的这位研究生学长)NY TIMES的反应很冷,“我们不管你是通过何种渠道得到这个消息的,那么先把简历发过来吧。”
我自认为自己新闻领域的background还是很强的,所以还以为一张简历就可以搞定实习,其实后面麻烦的事情还多得很。过了两天(应该是礼拜四),一封e-mail躺在我信箱里,要看看我的文字作品,重点在于展示我的新闻能力与研究能力。我当时选了三篇稿子,一篇当然是四级那篇,另一篇是写在周报上被广泛转载过的《寝室“七宗罪”》,还有一篇是论文。前面两篇要翻成英文还好说好说,去文图复印了几张NY Times的报纸照着它的体例写就是。那篇论文着实让我受罪,6000字的文章我是在一个双休日把它翻译掉的(水平肯定很臭,但是好歹是翻完了)我那篇论文的题目是分析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广州日报三家报纸在非典时期的报道情况,(想老外应该会比较感兴趣看看中国的党报是怎样报道的)因为写这篇论文时是拿到了这三家报纸整个四月份的所有报纸,所以三个excel表格数据分析是一丝不苟做出来的,比较能展示研究能力我觉得。后来里面的人跟我说和其他申请者相比,就是我的这篇论文相当impressive。可见平时的积累真的是很重要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就能派上用场了。
过了材料关还要电话interview,当时真是有点觉得这个实习项目才一个月但是要搞进去还真没完没了。去经世书局买了Melvin Mencher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九版,60块钱的原版教材想也没想就买下在寝室里恶补。(强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报社的美国记者看到以后喜欢的不得了,说书的作者是哥大知名教授,这样的教材在美国至少要60美元,他现在60块人民币就能买到真是开心死了)。电话面试基本问了下我为什么想做这个实习,实习项目是full time的我愿意完全翘课吗,还有对纽约时报有多少了解,能不能说一下他们最近关于中国有哪些报道。最后这个问题我是答不出的,但是好在其他的问题答的还好和新闻背景还可以,就这样搞定了NY Times的实习。
说下外资媒体的就业。我个人在实习后觉得如果要去外资媒体,光环之下有些东西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首先,外资媒体不可能招你做记者,只能做assistant(南华除外,如果它算外资的话。)所谓助理就是高级小秘的别称。所有最最琐碎没有成就感的事情都是要你来做的。比如帮记者做clipping、帮记者管理通讯录(天晓得David从哪搞到这么多名片每天要我输)帮记者查资料、帮记者联系采访对象,但只是联系采访对象而已。因此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而且高级文秘的工作做久了真的会厌的,到时候你就是拿着6、7K的收入也要生不如死的。
其次,圈子很小。在上海所有的境外媒体几乎都生活在南京西路1376号这幢高档写字楼里。因为外国媒体在中国的只会是branch,所以人一般很少,像纽报所有的中国人加老外也就7个人。天天做在办公室里,接触的也只有这七个人对我来讲实在是件很郁闷的事情。
当然外资媒体有它的好处,工作单位声誉好,工资高,工作轻松不用加班,如果以后准备出国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本科生毕业无论去什么高档公司工作都是从最低级底层的事情做起。所不同的是,咨询公司你有前途,第一年你是打电话第二年你可以做稍微高档一点的事情了,而在纽约时报做assistant,你永远只是一个assistant,永远只能打电话,不会成为journalist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有机会有兴趣不妨去实习一下,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新闻的,的确是高度专业化,很让人敬佩。但要不要把它作为工作首选考虑,就取决于大家自己的志向了。
九:关于consulting allendarcy
终于写到了这最后一部分:consulting,一个让多少专业的学生抛弃自己原来的光荣与梦想,去追逐不停的地方。
(一)Bain & Company
贝恩不只是我咨询面试的开始,更是我做business的热情被彻底唤醒的地方。其实当我毫无理由地在李达三楼,虔诚地站着两个小时听完高盛的宣讲后我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心里有什么被埋藏很久的东西是在融化了。
十月份咨询公司来开宣讲会的时候,我还是很自然并自卑地认为consulting是个纯文科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BCG、罗兰贝格等等一群先来的连简历也没有投,现在想想真是悔恨。去听Bain的宣讲会完全是因为01有同学暑假在里面实习过,所以决定去看看。真的是很喜欢。去年我听过的宣讲会做得职业的,非高盛莫属,做得秀色可餐的,当然是欧莱雅,而贝恩的宣讲则非常平易近人,咨询公司能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回去网申发现贝恩的页面也极其人性化,open question很简练只有两个,不像高盛的几乎只能用formidable这样的词来形容。
1.pretalk
贝恩是通过电话pretalk的,其实我至今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能过这个pretalk。当时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正和exgf在故乡吃蛋包饭,由于晚上pretalk一定要做掉,所以我就让他一会再打到前女朋友寝室。在这段时间,我根本没有为贝恩一会会问的问题准备。电话打来的时候,是前女友本能地接的,诶想来这样也应该让面试官印象不好吧。上来两个问题,why consulting?why bain?我照实回答。然后还被他问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我说的很快,可是缺点一下子就傻掉了。这种问题肯定不能正面回答的,一般大家都拿什么“我过分追求完美”啦,“我太仔细谨慎”这种“优点过分而导致的缺点”来敷衍,可是当时我懵掉了,结果给出的答案是:“我不认识植物。”这下轮到他傻了,我保证他之前在面pretalk的时候没有听过有人这么说话,然后我还要跟他解释,比如很多时候我在食堂吃的蔬菜,我根本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等等等等。还好过了几十秒大家都反映过来了,他于是很不满意地问我还有什么缺点,我也缓过来了说了个不是缺点的缺点给他。后来我还有说到自己是天蝎座的,你放心这个星座的人都是工作狂,绝对不怕加班之类的,顺利结束。
2.一面
pretalk结束后我还没有往心里去,因为觉得自己被拒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结果想不到居然拿到了面试。面试之前bain有个information session,大意就是请大家去BAIN在新天地的办公室吃吃下午茶,聚在一起和公司领导见个面,多聊点开心的。于是彻底爱上这个公司,和我之前面的所有不同,贝恩的办公室日照充足,窗子往下看过去就是新天地的太平湖。公司的人看起来很有朝气,一点也不是那种因为太牛导致的对工作以外的东西都世事不谙或者自命清高。签到名单上我看到进了面试的绝对不超过50个人,真的是太好的机会再不珍惜实在对不起自己了。 我的第一个case是一家登山俱乐部,要在芝加哥开个新的室内攀岩场,20个月内能不能收回成本。我犯的重大错误是,一开始问了太多的问题,但是对每个问题都没有仔细消化,结果手头一下子多出五张图表,马上就陷入了混乱状态。这个case其实还是很具体的,把俱乐部潜在的顾客分成了三种人,散客、付月费的和参加一个攀岩培训班的,每种顾客会带来的收入额都不同。因此,现在我觉得当时要做的就是估量三种顾客的数量分别会有多少,有张图表正是关于各类客人profit比例(不是客人的数量)的饼状统计图。但当时我卡住后是先去算cost了,大概估计出一个cost的总量后,然后假设要能赚钱就看我们的revenue能不能在20个月后补上cost,然后根据那张饼状图去算好散客一个月要为我们赚多少钱、付月费的又要多少钱,参加培训班的又至少要多少钱,在把这个数字去除以每个客人的单价,然后得出人数。最后是6000人的总规模,然后我就比较草率地假设芝加哥有上百万人,6000个人应该能吸引到。一个该用乘法做的题目被我用除法做了=.=虽然值得安慰的是我没有脑子一片空白地瘫死在那里。面完以后我跟面试官说这是我人生做的第一个case,言外之意就是我做的不好你要原谅我啊,他笑笑说the first time is always different,其实也是一个暗示我还是要被淘汰的T-T
第二个case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手机制造商,在各国都把研发中心移到中国的情况下,也要把手机的研发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上海,问我的建议如何。我先很傻地问它R&D center是啥中心,诶这就好象去面报纸大言不惭地问面试官lead是什么东西。然后我说要转移可不能看时尚,别的公司这样做了我们不一定的,然后转入具体计算。面试官的这个case没有图表,就是他说我在白纸上算。最后算出来是前两年要亏本但是从第三年开始就可以盈利了。感觉它问的比较细,比如说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削减方面,一定要我答出可以分成哪几块。结果我果然漏倒了很重要的一块trainee program的费用。一个小时除了做case还被问到你活到现在最成功的三个经历是什么。我的一个同学有被问到澳大利亚是个岛还是个洲,答案不要紧关键就看你说的理由充分否了。
面试感觉下来咨询公司的面试还是很值的,一个小时的充分服务,不像四大半个钟头一会儿就走过场了。对于纯文科同学申请咨询,一千万不要向我一样太妄自菲薄,简历要敢投,今年广电新闻就有面到BAIN final的,二也不要盲目自大,毕竟像贝恩这样的一流consulting管院每年能去的本科生也很少,要搞定咨询公司没有平时大量的积累是不可能的。
(二)L.E.K. consulting
我LEK的历程很短,进了pretalk就被匆匆淘汰,但是期间有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回答相同问题一定要根据公司不同的情况来做调整。
我的LEK pretalk基本只有一个问题,why consulting?最后也就死在这个问题上。我的
答案是和贝恩一模一样,professional、promising career path,刚想说第三点就被她顶回去说难道报社就不professional了吗?我说是的但是她硬要说觉得做媒体也可以很职业呀。结果我只好出于下策跟她说上海媒体一些不是很好的现象(这一点其实是不应该的,在我们说不做新闻,要转行的时候,理由的立足点绝对不应该是看不惯或者不喜欢这个行业,其实我也没有不喜欢新闻但是被她就整到那个方向去了。。)然后刚刚想继续自己的回答她居然又说我们LEK很随意化的呀。啊啊算我倒霉,面了四大、面了贝恩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公司很casual。可见企业文化不同回答的要点是不一样的,后来我总结回答LEK我的要点就应该落在《谁偷了我的奶酪》上,跟她讲我比较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这一面才好。总之pretalk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只有6分钟,言不投机一下子就eliminated了。。也怪我自己不好,面之前应该多向honda了解一下LEK特点的
(三)McKinsey & Company
麦肯锡来开宣讲会的那天是10月29日,因为是我生日出去fb了所以没有听宣讲会,简历也没有投,只好后来去投IA的了。
1.pretalk
大约每个人十分钟左右,前一半介绍自己情况,这一次我有update了,把自己在NY Times的所见所闻讲了一下,面试官很满意。后一半是做case,问一架波音747能够装多少高尔夫球,再经典不过的案例可是我居然没有听说过:(好在这个case还是简单的,为了显示我适合做IA我先跟他说最最有效最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给我一把尺,量好高尔夫球后在给我一个电话,我问一下波音公司然后用除法。他示意如果现在全世界没有人知道波音747到底有多大这么办,于是我就和他言归正传,先假设波音747有400个座位,每个座位能放多少高尔夫球总做得出吧,接下来乘400就可以。然后他chanllenge我说你以为波音747只有座位嘛,还有驾驶舱和行李箱。我说那好办747本质上是cubicle(我想面试官不会BT到机翼里还要塞满高尔夫球吧),那么各部分占的体积多少目测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因为看得出我是第一次做这样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case,面试官对我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评论完good我也知道自己会进下一轮了
2.一面
麦肯锡IA的一面是我准备的最多的面试,但是也是失败得最体无完肤的一场。没有什么可多说的,水平不够,缺乏sense就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个中国的hr,先上来竟然和我用中文聊,实在是太惊讶了。这一部分我的表现没有问题。但是第一个英语问题答得不够好,要我用五个单词归纳自己,有些抽象,不像贝恩问我人生中最成功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我答的很顺。前面我就说过自己做presentation的口语真的不够好,一旦陷入这种就我一个人呱啦呱啦讲不停的场面就要开始不圆润顺滑了。而且McK的那个hr很沉得住气,我所有升调语气的句子她根本不接话,就任我再接着讲下去。
然后是一个case。问一家德国健康保险公司想到中国来拓展业务,问了三个问题,短时间内如何估量市场大小,如果在中国选一个城市做实验先选哪个,为什么,以及你最后的综合意见。很失败的地方是我没有问它讨白纸,面咨询公司的时候思维有条理有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把东西写在纸上是帮助自己建立逻辑架构。结果后来果然越说越乱。。这次面试真的是不堪回首:(休息五分钟后转入电话面试,是一个台湾的同事打过来,在电话里做半小时case:如何估计中国坐便器每年新增的市场规模。怎么样算消费品的MT size我的确是狠狠准备过的,但是这个case有点特殊,因为坐便器的市场规模基本上应该是跟着房地产来算而不是人口。我先去算人口结果忽略很基本的一点是题目要我算每年新增的市场规模,根据人口增长率再剥离出市场新增规模会导致case极其烦琐,在算房地产时,我又不知道怎么算每年新增的房产面积了,以及如果知道数据后怎样计算多少平方米我们给它配一个坐便器。诶后来面试官跟我说很多东西你要会去做assume,根据你的常识合理的去做一个,反正我当时是僵在那里彻底死掉的样子,还不如贝恩的面试至少我有结果。所以面成这样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希望师弟师妹以后面consulting不会这么悲惨。
(四)对consulting的一些总结
1)和欧莱雅、四大不同。面欧莱雅,公司更看重的是你的背景、气质是否与公司契合,以前没做过MT不要紧,只要基本的东西会算(比如上海兰蔻化妆品的消费量)就行。MT的专业色彩不浓厚,公司相信你在进了单位后能够学会。四大早两三年的专业色彩还是挺浓厚的,但是现在它招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面四大之前看没看过CPA完全不要紧。KPMG一面的经理就告诉我公司招人的标准是0 standard,假设任何人对审计都一窍不通的。但是咨询公司还是能力面试(你的气质它会看,但是这是在面到后面才考虑的事情),因此这个时候新闻系同学巧舌如簧的功夫完全派不上用场,咨询的casinterview,就是硬碰硬来的,看你做不做的出来。
2)英文要极端地好。麦肯锡hr说的英文好听程度胜过我之前碰上的那些经理、partner们。如果要准备以后去光环中的consulting,学弟学妹们要争取大三下学期搞到一个顶尖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哪怕是进去接电话也好,有相关实习经验会让你在简历关的胜算大很多。要把自己暴露在一个business的环境下,这一点广告的同学应该有一定优势,因为agency毕竟是和营销密切相关的,但是新闻、广电、传播的同学也可以努力多接触经济方面
的常识。在具体准备的材料方面,BCG官方网站的四大案例一定要看的,McK的网上也有在线案例,ATK有资料把咨询的case分成6大类。看过这些东西其实你就会感觉到几家战略管理咨询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McK很强调你的结构,而且对数字相当敏感。ATK的6种分类对一开始接触的同学来讲应该还是蛮有帮助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些模糊,有些题目按它的分类来讲很难一下子说出来是归在哪一种。然后作为新闻的同学去面consulting,一般不会碰到很专业的算finance情况的case,(碰上NPV问题也只有怪自己rp不好了)主要还是围绕市场方面的,所以多看看这方面的教材还是很有用的。比如人大有一套哈佛商学案例精选集,其中一本营销战略都是讲基础理论的,感觉还是很赞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一定要把自己暴露在一个商业的环境下,光有理论肯定还是要死菜的。
十:后记
花了两天时间写完这篇两万字的原创,感觉总算也为自己大四半年的求职道路留下了点什么。文章里面的东西都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接下来两年如果没有意外,我就准备老老实实地去KPMG补课了。真的不是什么牛人,KPMG今年发的offer有200个,我只是这么多人其中不起眼的一员而已。看着好朋友搞定了McK的BA作为庆祝报告全版,我明白自己心里是很羡慕的。没办法,生来就是爱慕虚荣的人,所以这条路一定要自己亲自试一试再说,考大学的时候、转系的时候,屡屡与business的理想失之交臂,这次不能再错过了。送给学弟学妹一句话:“never say never”我相信的,只要你肯去做的话,虽然这样生活会变得刻意起来。随遇而安和执着追求本来就是两种生活态度,不存在谁比谁好的说法: )但愿上文提到的东西能在一年后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