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专业面试--主要说说陶氏 汉高 德固赛

这一部分理论上应该属于博士的强项,也是重中之重。我把自己的经历描述如下,也不怕大家笑话,呵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专业面过程陈述

参加过的专业面试主要有:陶氏,汉高和德固赛。

陶氏:

陶氏的两轮面试都是专业面试,面试官很专业,很犀利,很一针见血。我非常欣赏陶氏,如果是做研发,我觉得陶氏绝对是化工化学类的首选。

陶氏一面:

持续时间40分钟,两个面试官。这是我的第一个面对面专业面试。到了陶氏后,我本着炮灰的心态并不紧张,提前半小时到达候试厅,因为前一位同学没到,我于是被提前一轮。HR领着我走进去的过道上,我突然紧张了。感觉没准备好。进屋后两个面试官和颜悦色,招呼我坐下后直入主题,先是自我介绍,然后开始介绍课题。正在我娓娓道来课题说到了一半,面试官A打断了我,然后用中文复述了我的描述,向我确认是否正确,我说对,然后开始问我的创新点和设计此课题的目的,面试从此处换成了中文。因为我知道课题的描述如果只凭借语言非常难沟通,所以我携带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里面有我课题里的一些关键图片和数据,配合图片课题被较为顺利地介绍了一遍。介绍过程中,我课题的大方向,潜在应用,分子设计的优势,与其他同方向课题组的比较等问题都有所涉及,整体回答的不算出彩。随后面试官A把时间交给了面试官B,面试官B笑眯眯地看着我说道:我这里的问题可能比较多啊。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估计要被菜。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沈家骢院士写一本书,你的这工作有没有可能写进他的书里?我坦白的说:我没看过沈家骢院士的书,但是超分子体系对分子手性的调节控制是我课题的一大亮点,目前也是手性信号变化幅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若有一章是关于超分子与手性分子的内容,我相信我的工作可以被引用。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国内该方向做的比较不错的课题组有哪些?我说单纯手性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和超分子相关的课题组我觉得朱道本教授组做的不错。面试官点点头,重复了一遍:就是道本 朱呗。我恩~心想败了,碰到行家了。第三个问题:你简单的描述一下你分子的联萘酚属于那种手性类型?我思绪突然混乱了,脑袋里想着手性原子,手性分子的定义,可就是不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哎,实话实说吧,我没想到手性的类型,因为我主要是以圆二色研究为主,我就把产生圆二色手性信号的原因和原理描述了一遍(这段要是用英文来描述还真不一定搞的定。。)企图混淆视听,此时我已经面红耳赤,阵脚大乱。面试官笑了笑后,说联萘酚是构型引起的手性。。。我一顿捶胸顿足,哎呀我去,结构式画在那儿我咋就不反应呢。。。哎,真是懊恼不已。第四个问题:你给我解释一下诱导圆二色的原理吧。总算强项了一把,啪啪啪的一顿描述。之后两人的问题也差不多了,开始问你文章发的还行?为什么不选择学术而进企业呢?哎,咋就忘看大N的那个面经了,当时脑子一热,把实话给说出来了,说自己的文章不给力,在学术圈发牛文的人太多,结合自身,觉得自己更适合在企业发展,我也喜欢把课题转换成产业,为公司牟利等。两人仰天长笑说道,你的意思是觉得学术圈的牛人太多了不好混就到企业了是不?我直接崩溃,连忙解释道:不是,我是觉得学术圈对人才的需求性更精专,企业里对人才的需求可能偏全面,自己在企业还可以发挥出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两人点头示意。后来问我有啥问题,我说很多外企把核心研发都放在国外,不交给中国人,为了保证技术不外漏,陶氏是否也这样区别对待?他们说陶氏中国就是核心研发,这里世界各地的项目都有等。这一圈下来我基本上已如落魄的野狗,突然产生一种求生的本能,开始说关于我对陶氏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定位等,他们最后说时间差不多了,感谢你的参与。出来后真是垂头丧气,心想我这个水博士,在陶氏面前各种劣势被暴露无遗,哎。尤其是想到几个脑残的回答,更是羞愧不已,心情极度低落,这第一次面试就来个当头一棒,略微残忍了些。后来转念一想,说明天还有联合利华面,要振作精神。

陶氏终面:

陶氏共2面,一面后的那个礼拜收到了陶氏的二面通知,很是激动,心想真是踩狗屎运了,这样也能进终面。终面准备PPT,也是第一次讲课题。能进陶氏的二面,我已没有遗憾之,实习之余准备着PPT。时间也快,转眼到了面试当天。一早出发,9点到了陶氏,HR出来接应我,我说我是今天的第一个吧,她说不是,还有一个海外的正在电话面试中。呵,这面试官真是不容易,辛苦啊。在隔壁等待了30分钟左右,心态还算平静。等待期间HR告诉我有位主管特意来听我的报告,听名字像是我一面的面试官,当时一想此乃吉兆是也。轮到我了,我进去按照我练习地就讲了起来,大概2页过后,divad GUO说他没跟上趟,让我重新再跟他介绍一遍,我于是用比较简练的话再讲了一通,此后一位女面试官有对我课题的目的提出了疑问,面试官说你可以用中文回答问题,我说我想尝试用英文,呵呵。简而言之,这期间基本是互动环节,随时都会有面试官对课题提出问题。其中有位有机合成的老大问道:你说你的分子是你合成的,你跟我说说联萘酚你咋合成?我一愣,说这个是买的。没合成,如果让我合成的话,我暂时想不清楚。老大于是把方法告诉了我。旁边的一位老大帮我解围说,这个东西早就商业化了,再去合成也太多的必要。我点头,然后补充道,说联萘酚合成后可能还涉及到之后的手性分离,比较复杂。离我最近的面试官对葫芦脲也是颇有研究,问我:你解释一下你这个转动分子的驱动力是什么?你的葫芦脲如何和客体结合,什么原理啊?我回答后又问葫芦脲7和葫芦脲8的尺寸差多少造成他们包结行为的改变?你觉得葫芦脲除了和正电氮离子结合以外,和氨基的结合力如何等。经历了一次失败,终于长经验了,这些我都有所准备,平时也涉及到,我也都给出了较为准确的答案,面试官也是频频点头,后来又讨论了几个葫芦脲方向大牛的文章,我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呵呵。PPT结束后,面试开始问我随后开展的课题与此课题相比的优势,以及相关的应用。整体上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面试官的侧重点在考察我分析课题的能力以及课题递进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关于应用和创新点我实在把我能说的都说了,本来分子机器和超分子体系是个前沿和交叉学科,我做的基本都是基础性研究。后来david Guo帮我解围:说他们这个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的创新性等等,又问道我们这里田老师的学生不少,你和他们比你的优势。。。我又脑残了。按下不表。我的面试在面试官们的热烈争辩中结束了,出来后HR进去帮我拿优盘,回来时对我说:他们还在热烈的讨论你呢,看来你希望挺大,说的我心里暖洋洋的。我自己感觉发挥的也算正常了。(事实证明,HR不靠谱啊,最后陶氏还是把我唰了,呵呵)

汉高:

和汉高也算缘分了,前后去了5趟,(连保安都看不下去了)。感谢小谭姐的推荐,使我获得了内推面试的机会。

电话面试:

那个周三,就在陶氏二面之后,中午回来参加了德固赛的一面,下午正在宿舍里休息呢,一个电话打来,是汉高的粘合剂经理,于是进行了大概有40分钟的电话面试,聊了聊课题,对汉高的认识,对粘合剂的了解等,后来转到了英文,唠唠家常,聊完了后说什么时间方便面谈一下,时间定在了下周一。

非正式面试:

电话里说非正式面试,不过我还是穿上了西装,但没打领带。我寻思着非正式面试就是随便聊聊。因为上午先到实习公司里开了仪器,到汉高后还迟到了。见面后跟经理鞠躬道歉,他说没事儿,反正是非正式嘛。领我到了他的办公室后,说你先坐,我去叫我同事,大家一起聊聊。5分钟后同事来了,其中有一位爱尔兰帅哥,心想,呀,这求职生涯的第一次全英专业面竟然是一次非正式面试。。倒也没紧张,先是自我介绍,后来停顿了一下,我说你们不介意的话我就顺带着把我的课题方向也一起介绍了吧。他们同意,介绍完后,就开始了提问,首先关于我的课题,还是课题提出的意义,创新点和应用进行介绍。期间爱尔兰帅哥问你说你研究的是光控分子,能给出一些例子介绍你该通过光控制引起分子的宏观变化。于是我想起来了很早看过的一篇把偶氮苯做成薄膜光照弯曲的例子,给描述了一遍。之后又问道你做有机合成,描述一下你的化合物的合成步骤吧,小衰,化合物的名字有点儿忘了,吞吞吐吐的描述了一遍。爱尔兰帅哥听完后又给我复述了一遍,我点点头。还问起了为什么选博洛尼亚大学,那边光化学组的优势?你两边工作的区别,你觉得你的课题和粘合剂会有什么结合点,什么时候答辩,毕业,什么时候能上班,你觉得你有机合成和你实验测试相比,哪个是你的优势等。这一段儿聊得挺high。最后问我有啥问题?我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公司都不招人,汉高是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同一些竞争对手相比,比如道康宁,汉高产品的优势有哪些?嘿嘿,经理说这几个问题问的挺好,顺便跟我介绍了一下汉高的战略,市场的开发和选择等。顺便还跟我介绍了小组的日常工作大概是个啥样子,每个人的分工等。面试结束后请我吃了汉高的工作餐,说他还有几个候选者,等面试完了如果觉得不错会有进一步的通知。这次面试虽然有点儿措手不及,但是感觉很舒服,估计也没给我压力,尤其和经理相谈甚欢,我也很欣赏汉高的高比例外籍员工。另外汉高的工作餐真不错。

终面:

在去汉高参加校园招聘的群面开始前,接到电话通知下周进行PPT展示。时间是一个小时。在陶氏练过了,这次也算是轻车熟路。那天经理下来接我上去,进了会议室,看到爱尔兰小伙在装投影仪,寒暄了几句,经理介绍说年末了大家都很忙,本应该7个人到场今天只能来3个了,另一个是粘合剂的老大Maria,所以规格没变,呵呵。Maria到了后,因为经理说她中午1点半的飞机,很赶,我就尝试着加快了语速。中间Maria打断我,问我课题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给解释了一下,PPT继续。全部结束后,经理先开始提问,他提了超分子化学对电化学信号的影响,如何影响,我因为实验中也做过相关实验,也遇到了问题,于是就复述了一遍。爱尔兰帅哥问我你这课题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克服的?合成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如何分离的产品等。他们也问到了这个体系的驱动力是什么?主客体结合的机理是什么?后来Maria问我在意大利和中国两边的工作内容是啥,最大区别?在国外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最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规划?为什么选择汉高?你对自己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挺多,聊到后面就跟聊天一样,我基本上都是实话实话,也没啥准备,呵呵。说到对自己的要求,我就提了两点:第一就是希望能够更加专业,尽快把适应环境,把技术转化成产业;第二就是继续提高我的表达能力,为了更方便和同事交流。他们笑了笑。面试就此结束。Maria赶飞机去了,经理说有人请他吃Pizza,让爱尔兰帅哥带我去吃饭。顺便和帅哥唠唠嗑,饭后就回公司继续实习了。

德固赛:

技术单面:

我还以为是最后一面,把该准备的准备完了就去了,并遇到了一起参加群面的哥们儿。进去后略有拘谨,冯博士自我介绍后,我们就进入了主题,我也不在此赘述了,对课题的提问都比较常规,课题方向,设计目的,如何应用等。然后聊聊自己的一些职业规划和想法。我说我感觉自己不是纯专业男,希望今后的工作中能涉及一些市场分析类的工作。他说刚毕业都有所迷茫,没关系。先干两年摸一摸。后来冯博士给我介绍了德固赛的优势,介绍了和一些大化工公司如巴斯夫,陶氏相比的产品优势等,德固赛正在修建新的研发中心,希望能在前端研发中保持优势等。因为冯博士在德国待了很多年,于是聊了聊我所在的城市,又问我去没去德国玩,我说除了意大利,我去的最多的就是德国,如数家珍的把一些城市报给他。面试后期基本就是扯闲篇儿。那你后来一看时间差不多了,就结束了。(期间有个问题我略汗,我说到我课题最大的困难就是分子的合成,因为我们的合成步骤比较多,他问到多少步啊,我说一般都7,8步或者更多,他回答道:奥,那不多,你这不算是全合成啊,呵呵。。。哎,可见我合成多逊啊)

PPT展示:

当时德固赛的终面和汉高的终面冲突了,我放弃了德固赛,后来德固赛又给我打电话,另约了时间。这次的PPT是给定题目”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虽然当时已经签了汉高,但是还是要去体验一下。当然这个PPT也是做的最累的一次,也怪我自己动作太慢,拖拖拉拉。这也是唯一一次没脱稿的PPT,并且PPT里的文字多过图片。。逊毙了。

到了公司后,是冯博士带队,他部门的市场部和咨询部的主管一同出席,氛围很轻松,让我坐着说,那天我刚好感冒加小低烧,坐着就坐着吧,一张张的干巴巴的念呐,我自己都笑了,这不扯淡嘛。后来讲到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全球市场分布时,市场部主管问我,为什么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南美?我想这问题我想过,我说首先因为生物可降解材料需要大量淀粉基,淀粉基一般从玉米中提取,亚洲和南美盛产玉米,在那边加工货源充足,成本低。2.劳动力成本也比欧洲和北美低。结果这两项都遭到了反驳。。。PPT讲完后,他们问我的思路是什么,我就着重描述了一下。先寻找生物降解材料的相关综述,找到这方面最牛的专家,然后研究其工作走向。在去美国和欧洲专利局寻找相关专利,搜索近五年的走势,预测哪一方向更加热门,最后再对不同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解决方案,预测发展前景并将其作为今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向。后又提到这些材料整理工作远比想象的难,要花大量的时间,还需要专业的分析软件,结果没怎么搞定,只能从相关文献中获取信息,所以信息的时效性很差。关于生物降解方向的讨论暂告一段落,后面开始介绍我的课题,我又把课题讲了一遍,在旁边的黑板上边画边讲。后来说了一些我自己的个人想法关于课题关于我自己的性格和就业考虑。最后问到我目前求职的进展,我说汉高拿到offer了,又问我这两边都给offer你考虑哪边,我说我已经签汉高了,因为当时处在比较被动的局面。冯博士说没关系,汉高和我们是合作关系,将来在工作中还会有进一步合作的机会,祝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切顺利。我非常感激,连忙答谢。这是我最后一个面试,自此求职生涯告一段落。

补充资料:

联合利华研发部电话面试:

就在汉高终面的前半小时,收到联合利华研发部打来的电话,问我对联合利华研发部是否有兴趣,最开始我觉得自己汉高基本可以拿下,所以就说我现在倾向于管理培训生项目。HR说没关系,如果你觉得有空可以看一看这个职位,部门经理看过我的简历,对我的专业感兴趣等,我后来一想,万一汉高被菜,还是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答应了。

中午1点,电话准时响起,英文自我介绍后就转中文了,介绍课题,介绍超分子化学,然后面试官对我的一些相关专业提问,这系列的环节和前面的专业面试基本一致。后来说到胶体和界面化学,问我和我课题的相关性。我于是就把我所了解的关于环糊精体系,以及环糊精药物运输,药物释放的相关文献积累进行了汇报。同时之前参加过张希教授那边的暑期学校,对超分子两亲分子有一定了解,然后把光控可变超分子两亲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想法和他们讲了一下,最后同样他们问我求职的情况,我一五一十的回答了。他们表示机会不错,并衷心的祝福我。总共40分钟时间。

2.经验总结:

1.课题的思路和想法。介绍课题,就像是宣传自己的产品,要做到对自己的产品了然于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独立建立课题和完成课题的能力。这里面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课题要解决什么技术难题,课题的创新点,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课题的延续性。这些是作为博士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到公司后,课题虽然变了,方向虽然变了,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类似的。所以如果在介绍课题时能够把以上几点全部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就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技术面。

2. 课题专业内容的了解和掌握。这是体现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个环节。面试官大部分都非常专业,他们会对课题的背景,专业术语,发展状况,文献阅读等多个方面进行发问。若要在这一环节不出故障,那就是要多思考,多阅读文献和书籍,多问问为什么。(这方面我略水。。。哎)

3. 展现课题的技巧。课题如果你花精力做了,你一定会非常愿意把你的工作介绍给别人,至少我是这样的。课题千差万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你的课题讲清楚,讲的有意思。这些其实很重要,不能讲到后面让大家睡着,而要时刻吊着大家的胃口。呵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模型化,让图像多过文字,和面试官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你对课题的热爱,把课题讲的也要有感染力。这点虽然非常难,但咋办呢?多听大牛们讲座,听院士讲座,如沐春风啊!我记得Ted有个演讲叫《talk nerdy to me》,也蛮有意思。

4.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语速慢一些但要连贯,让别人听明白。达到了沟通的基本要求就OK,技术面的面试官专业但是很和蔼,面试环境十分宽松,我没有遇到过咄咄逼人的情况。

5. 课题的相关性和应用。这是我的软肋,这些是"先天"的,如果相关性大并且应用前景好,这方面就是加分了。

汇成一句话,就是条理清楚的把课题生动的展现出来,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回复,技术面就拿下了。

最后必须要感谢老田,首先老田的学生广泛地分布在各大企业中,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为我们找到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老田的培养方式越到后期越能感受到其优势,读博本是个修炼过程,苦与累都是必须的,这些都会变成你最后的宝贵经验,能够有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充足的科研资金是非常幸运的,珍惜这些机会,珍惜自己的时间;最后就是作为老田的学生,要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这不但是自身的提高,也是造福师弟师妹的功德,呵呵。(我也不上纲上线,就是有感而发,不要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