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研究生的录取面试,又到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面试季节,同学们每天在外面的世界里奔忙,接受一个又一个面试,但对于那有限的十几分钟的面试,你可否有效地把握住了时机?下面分享一点我作为面试官的经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几周前在研究生面试中有一个考了380多分的学生被拒,具体原因是:她在一个专业的问题上犯了一个与专业无关的错误。老师问她将来打算学什么专业,她说对英美文学感兴趣,于是就问她读过什么英文著作,她答说马克·吐温的Huck Finn。面试老师顿时又惊喜又怀疑:这本小说中有各种美国南方的俚语方言,不要说学生就是教美国文学的老师也需要借助于汉语译本,这个学生竟然能读原文!
Are you sure you really have read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novel?
Yes, definitely sure!
Then please tell u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ck's English and Jim's English?
这个同学见问题提问得如此具体,本来紧张的心情又掺杂进意外的懵懂,她开始答非所问,她的答非所问被理解为:她一错再错(知识的问题),她不够诚实(品德的问题),她没有基本的理解他人提问的能力(交往能力差)。
她的失误在于:如果她没有读过这本英文小说,一开始就应该诚实地承认;或者她干脆不要提这本书。因为读过这本英文小说的读者,谁都知道这两个人物的英语不合常规且又不同:哈克的英语主要是不合语法的英语,他经常把动词当副词用,没有基本的时态、单复数概念;而吉姆作为一个奴隶,其英语纯粹是耳听来的支离破碎的英语。但是,由于这个学生开始没有讲真话,又不肯在被指出破绽后及时刹车,而是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白白丧失了机会。她年轻,在一个紧张的面试状态中,虽然撒谎也许不是一个品德问题,但是这却说明她没有基本的应变、交流能力。
由此可见,在面试中,作为年轻人,面试者期待你的往往不是你已经有多大能力和多少才学,而是你作为年轻人的优势:诚实,反应快,有潜力。
这一点在最近几天帮助一个大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再一次被明确地意识到和总结出来。我是用电话对几个候选人进行英语测试的。每人短短十分钟的交谈让我深深感受到年轻人在面试中应该展示什么是最重要的。英语电话测试本来就会对被测试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紧张中表达的不流畅不会影响测试的效果,测试人主要观察被测试者在几分钟的情绪稳定之后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具体讲就是面对问题的反应能力。
我问其中一个人的问题是:What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thing to a young man from your precious working experience?他回答说,一个年轻人应该不断从工作中学习新东西,从他人身上学习新东西,不能固守自己的一隅。我发现他答非所问,就启发他:what do you think is "challenging"?他继续重复他刚才的答案。我再次提醒他,challenging是指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见他没有中的,我就替他总结或者希望帮助他回到我的问题轨道上来,说他那样回答是不是想说年轻人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吸纳新东西,而持之以恒是年轻人不容易做到的。面对扔给自己的这个救命稻草,这个被测试者丝毫没有觉察,而是一味循环在自己的思想轨道里,再一次令人绝望地重复他最初的回答。
总结这个被测试者的失误,与前面一个面试中的失误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在最初没有正确领会测试者的问题之后,没有及时、灵活地扑捉到对方发出的纠正信息,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答案,是一种一错再错的失误,这在测试者看来是一种根本上缺乏灵便性、缺少沟通能力的表现,是职场的大忌。
再说一个成功的例子:同样是电话英语测试,并且是一个24岁毫无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这在目前的求职者看来似乎是最不占求职优势的。然而,恰恰是这个年轻人最后被我们录用了。我给他的问题是:As a young man without any working experience, what is your expectation for your future job? Are you fully prepared for the job? Are you excited about the new job or afraid of coming into society?
对于一个不懂得在交谈中认真领会对方问题导向的人,一定会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或者急于表现自己正面、阳光的心态。但是,这个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是这样回答的:As to the few possible choices you gave, I think I, more or less, have all of these feelings.开始一句总结性的回答已经为他赢了100分:他表现出了较强的梳理归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这个年轻人分析交代自己为什么这样说:I'm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job because I have read so many books and eager to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 have known enough books, but know little about sciety and human beings so I'm excited to know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world.关于“afraid”他回答说:But since I have been at school for many years and very young, I have reasons to be humble and cautious about the complex world and social life. However, I have confidence for the future. I believe fortune favors diligence and modesty. I'm young and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s!
最后我们非常满意地拍板,这个年轻人获得了一个他最理想的工作机会。总结这几个面试者的得失,我们可以看出,工作经验、专业和学历在一个人找工作中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被录取的往往不是这些东西。职场对年轻人的要求更多是他们的品德是否优秀,是否有很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从而得出结论他们是否有潜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在校的学生,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应变能力,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少人往往把“沟通能力”(communicating a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错误地理解为“圆滑”或者“世故”,但这些东西往往是最碍事的,是面试中的祸害,千万要不得。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单纯和真诚,那个被录用的年轻人几次都说到他妈说如何如何,很可爱,没有关系,因为他年轻,因为他还没有工作经历,人家都能理解。那个年轻人的沟通能力表现在他能正确领会对方的问题。那两个被拒的人的共同失误在于他们没有听懂对方在问什么,甚至在对方反复提醒他们那样回答是不恰当的时候,他们仍然不听对方在说什么,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没有基本的交流能力。所以,表面看来只是一个简短的面试,实际上,有经验的测试者已经看出了一个人很多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素质和潜力。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为什么把“意义”的领会和传递放在首要位置,那其实要求和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辨别能力和交流能力。我们在读书和交往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比如平时对老师讲课和作业要求的领会,对课文要义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