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一个人事经理的自白(写给所有的从业者们)

 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由于读的是工商管理,所以找起工作来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其实大家也清楚,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肯定不是你去管别人,而是别人来管你。管理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一门艺术,不是书本上学得来的。
毕业这么多年来,我先后在股份制银行、私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现在在一家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部担任要职。由于工作的性质,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在目睹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时,我也常进行着自我反思,并考虑着未来的发展道路。
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现实,有时回想起过去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时,都不免觉得可笑甚至是自责,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只有在批判过去的基础上才会去发现未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来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以至于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疑惑:知识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对此我的回答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如我曾经对一位蚁族朋友所说:“通过读书,你拿到了学位,找到了工作。也许你过得并不顺心,但至少你可以不用回家种田,不用去工地上做苦力,不用去血汗工厂出卖劳动力。你之所以认为读书无用是因为你的预期与现实差的太远。”
但知识仅仅只是能够改变命运而已,它并不能扭转命运。扭转命运要靠智慧,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因为知识是理,智慧是心;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只能帮你解释许多现象,而智慧能够帮你解决许多问题。
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比如我们大家都是工厂里的工人,凡人往往只是依照所学的知识以及现有的操作程序来按部就班地干活,而智者想的是如何干才能提高效率,生产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书本上所说的工厂管理方法有哪些是值得吸取的,有哪些是不适用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干了一辈子还是个工人,而有些人却可以从工人一直干到厂长。
所以我们要常做有心人,不要被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烦恼蒙蔽了原本智慧的心灵,以至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那么接下来,我想以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身份来阐述对于职业发展的看法。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谈起。
当我们用一种理性的目光来看待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那些成功人士时,不难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就是他们的成功不光是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代赐予他们的机遇。比如像一些五零后的省部级官员,他们一般都是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在某些部门担任要职,或是在地方县市担任主要领导,这种情况若是放在今天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其原因是在八十年代中央提出了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政策,只要你拥有大学学历就会被快速提拔起来,那时每隔两三年就升一级的官员大有人在。
说完了八十年代,再来看九十年代。那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便有许多人下海创业。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老板们都说,那个时候赚钱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在私营经济刚起步时,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再加上国家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便成就了许多的创业奇迹。
接下来到了本世纪初,也就是十年前的时候,当时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就是互联网,它孕育了一批财富新贵,比如陈天桥﹑丁磊﹑马化腾(想想也真够郁闷的,毕竟他们比咱们这些八零后也大不了多少)他们都是最早一批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人,而在他们之后从事互联网的基本都已失败告终,就如一句商场名言所说:先进场的永远都会有肉吃,后进场的连汤都没得喝。
那么着眼于当前,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机会呢?我认为很难出现,因为整个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了。不知大家是否有这么一种体会,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利润也越来越薄了,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什么行业,都越发的不好做了。我有个亲戚是卖IT数码产品的,他说在七八年前,当时卖一部数码相机有两三百甚至更多的利润,而现在卖一部数码相机顶多也就赚四五十块钱。

许多人都说我们八零后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了比前辈们优越得多的成长环境,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八零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幸的一代,因为当我们走入社会后就会发觉到,机遇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多了,而竞争倒是越来越残酷了。
对于那些一心想着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与渠道,那么我还是劝你把这个念头搁一搁,因为时代不同了。如果你想着去效仿一些企业家的成功案例的话,那么你十有八九会失败,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正如那句股市名言所说:何时买卖股票比买卖何种股票更重要。
可能有些人会不甘心﹑不服气,觉得人就应该胸怀大志,只要奋力拼搏就能够取得成功。那么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们在创业之初,绝不是像某些书中描述的那样雄心勃勃立志成就一番大事,而是认认真真的从小事做起,等自己的事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时,正好社会又需要它,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即古人所说的顺势而为。

  好了,说完了社会大环境,接下来我就要从个人自身谈起。
其实我觉得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绝顶,能力超群的人在经历了辉煌后又迅速的跌入谷底?其根本原因是认知上的偏差。
想法支配着行为,如果想法是错误的,那么所做的一切都将不会有意义。所以无论是对人对事,养成一种冷静并富于理性的观察力至关重要。

有很多人觉得关系非常重要,把自己混得不好归结为没有家庭背景。但我想说的是,你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出身而烦恼,因为关系这东西,可以让你受益一时,但绝不会让你受益终身。
关系的核心是什么?是人。而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今天都还是朋友,没准明天就成了敌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当然了,父母是可靠的,但父母也有老去的一天吧,到时候你靠谁去?
人只能靠自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你指望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好处,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还指望从你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好处呢。

只要看看那些杰出的政治家,优秀的企业家的简历时,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平民出身,可能有人会说:“他们当中还不是有官二代与富二代”。没错,是有。但你们是否注意到,他们在年轻时也都是经受了许多磨难的。都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人只有在苦难中才会对一些人生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受历练的话,即便是他仗着家庭背景一时风光着,但最终他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系也不例外。就拿我的一位朋友来说吧,他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时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出国留学了,以他的条件其实也可以出去的,但他没有,他通过他爸的关系进了一家效益非常好的事业单位。后来由于他爸退休了,靠山没了,工作了几年专业也荒废掉了,自己又不会搞关系,所以到现在还只是个普通的办事员。今年年初见到他时,只见他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头发也白了不少。他唉声叹气的对我说:“当时真不该靠家里的关系,应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应该出国留学去。我那几个出国留学的同学现在都过得非常好。”

不通过努力而通过关系得来的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从来不会珍惜来得容易的东西,这是人性的弱点。注意,我说的是弱点而不是缺点,弱点是无法克服的。就像在股市中,尽管有无数的先例都证明了一定要见好就收,但还是有很多股民将原本轻易赚来的钱又重新投入以至于亏损累累。
所以当你看到某个人靠关系进了好单位时,你不要去羡慕他嫉妒他,相反你还真要替他担心,因为他不会珍惜这份工作,所以也就不会干得好。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

说完了社会关系,下面再来谈谈学历。

我敢说现在绝大多数读研的人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问题是当他们毕业时,却发现好工作依然难找。那些看似收入高的工作都是以高付出为代价的,实在称不上是好工作。
目前在一些城市,高学历白领过劳死的案例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学历与幸福感似乎越来越搭不上边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可能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社会竞争激烈了,求职的人太多了。但这一切都是很肤浅的解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每个从业者自身。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几乎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而很少去主动的思考,学来学去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考得好就是学得好。
所以当不少人走入社会后,他们只能做着低微的事,干着辛苦的活,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受别人的剥削,因为他们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缺乏创造性,面对复杂的问题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只会按部就班的干活,正如过去按部就班的解题一样。
我所认识的几个企业家学历都不高,而给他们打工的却尽是些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所以那些老板也觉得奇怪,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为什么考虑起某些问题来却会如此的单纯幼稚?
你们不要小看那些学历低的老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因为那都是经过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得来的。正如我前面所说,扭转命运要靠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
如果你觉得加班很累,工作很辛苦,那么你就应该问问自己:你所做的工作技术含量高不高,如果不高的话,那么你辛苦是很正常的。因为有太多的求职者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只能通过拼命的干活来保住饭碗。
何谓技术含量?它不是仿造别人的东西,不是对着一堆表格去统计各种各样的数据,不是去写一些没多少人愿意看的分析报告,也不是成天对着电脑编一些简单的代码。它是创新,是专业化。比如你提出的方案很新颖,也很可行,而且大多数人都想不到,那这就是高技术含量。再比如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更全面,这也是高技术含量。

我经常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本科学历的人常常后悔当初应该去读个研究生,因为有了这个头衔才会有升职的空间﹑加薪的可能以及跳槽的资本。而研究生学历的人常常后悔不该读研,因为他们觉得在花费了时间与精力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就业情况却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美好。
我觉得他们都是把学历与职业发展划上了等号。就像对待读研,如果你抱着一个混学历的态度,那么最终吃亏的一定是你自己。如果你认为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可以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你就去读,将来你一定会胜任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下面我要谈论的话题是考证热。
现在职场上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各种各样的证书。
我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去年报名参加了一个理财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在考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认认真真的复习着。有天我无意中翻了下他的那些复习资料,看到里面讲的都是些很复杂的数学模型与数学公式,比如像什么期权定价模型﹑投资最优化模型等等。于是我便问他:“你平时帮别人理财,用得着这么高深的概念吗?”
他回答:“肯定用不着了。”
是啊,既然用不着干嘛还要学呢?因为那是考试的内容。所以他学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等考试一结束便会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我觉得这是在做无用功,是对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也许有人会反驳:“虽然学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至少可以通过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认证。”
好了,那我就得问问你,除了收获到一个证书外你还收获到了什么,或许你会回答:“我多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那我得遗憾的告诉你:考试资料上的那些东西大多不适用于我们目前的金融市场,那都是国外人提出的理论。他们的金融市场是以规则为主导的,而我们的金融市场是以人为主导的。人能够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来分析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与其辛辛苦苦的学习那些考试资料,还不如轻轻松松的看些财经评论﹑财经新闻,保证收获更大。
咱们就是喜欢自己折腾自己,都以为学习就得是头悬梁锥刺股,看电视那就是玩,就是不务正业,一大批书呆子便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孕育而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会慢慢发现,证书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东西,说得明白点,就是自身的智慧。
我在前面曾说过: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因为知识是理,智慧是心。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此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比如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玻璃容器,需要测量它的容积。张三会用高等数学,立体几何等各方面的知识来对它进行测算;而李四则会用很简单的办法:先把容器里倒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筒中,水面上显示的刻度即是它的容积。
张三是靠知识解决问题,李四是靠智慧解决问题。显然,靠智慧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张三根本就没有用心,他缺乏智慧。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例子而已,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采取李四的办法。但我想说的是,我见过太多的像张三那样的人,只知道一味的苦学加蛮干,而从不用心思考。所以即便是他有一大堆的资格证书别人也不会重用他,因为他干不好事。

不过在此我想说明一点,就是我并不反对考证,正如一位朋友对我所说,现在中国的社会,还是很讲究证书、学历、职称的。
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考证你是否学到了很多真正有用的东西并增长了自己的智慧。我觉得从长远来看,这比获取一个证书更重要。
就像现在的高中生都想将来能上重点大学,但他们读大学恐怕不只是为了收获一个毕业证与学位证吧,他们主要还是想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很多使自己终身受益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我见过不少重点大学的学生自从上了大学后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天都在玩,觉得只要能顺利毕业就行。所以他们在进入社会后便显得很平庸,还比不上某些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既拿到了证书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那我觉得这就很好,他们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我觉得学习不能仅仅限于书本,报纸媒体网络都是学习手段,因为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相互支撑。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所以有许多职场人士在面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或是在接受了一个新的工作任务时,总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往往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好,常会觉得迷茫甚至沮丧。
这是由于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足够的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驾驭他,征服他。
或许有人会说:“我当然也想去了解许多情况,但这很困难。因为有些事情别人不会告诉你,而且还有不少人会对你防范有加。”
对此我只能说:持这种想法的人缺乏足够的智慧。
其实人所能感知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就好比走在大街上,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你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大多数东西你是看不到的。
但你可以从某些现象与细节中推断出一些事实来,比如你看到路边的一位车主手里拿着一张单子正在和交警商量着什么时,那你基本可以断定在那块地段是不让停车的。
你不了解真实情况,但你可以依据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来推断出一些真实情况来。
当然了,有很多事情都非常复杂,使得你不容易察觉到其中的真相,这就需要你用心体会﹑用心思考,不要被外界环境与他人的闲言碎语所干扰。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足够的智慧。

有句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反驳道:“那牛顿力学﹑浮力定律,还有几何学的那些定理,大多数人都清楚,难道它们就不是真理?”
我觉得这是对真理的一种误解。真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计算一艘前进中的船所受的水的阻力,要是放在牛顿那个年代,即便是人们知道力学三大定律也无法将其算出。于是在后来,便有许多天才将牛顿的力学定律加以运用,加以深化,提出了流体力学的概念,从而轻易算出了水的阻力。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但往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道理是知识,真理是智慧。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
为什么说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拿牛顿力学定律来说,大多数人只能用它去解释一些现象,只有少数人才能用它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同样的,大多数人只能靠道理明白一些事情,只有少数人真正领悟着道理,并使自己在现实中受益。

在职场中,总会有那么些人不清楚到底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

其实许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都会有一种很迷茫的感觉,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但如果你已经工作了许多年,都三十多岁了还会有这种感觉的话,那么恕我直言,你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了。
这种迷茫的根源无非是两点,第一:你并不了解这个社会;第二:你并不了解自己。
先说第一点,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很复杂,尤其是人心,简直没法琢磨,今天还是朋友,没准明天就成了敌人。但再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下都隐藏着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社会运作的最基本规律是什么?我认为是资源的交换,说白点就是利益的交换。就比如员工与雇主之间,员工希望雇主给他报酬,雇主希望员工给他创造利润。
如果你看到一些既没学历也没能力的人干着很好的工作,拿着很高的薪水,那我敢肯定的说,这些人都是有家庭背景的,雇主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家庭背景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你在单位里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或是你觉得继续干下去没什么前途,说到底是因为你不能给单位带来足够的效益。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能力给单位带来足够的效益。
好了,问题就在于此,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造成迷茫的第二点根源。
人人都有长处,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你得考虑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为什么职场上有些人就混得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所干的事情大多数人干不了,物以稀为贵嘛。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别人也能做,那么你注定不会过得很好,因为你是可以被复制,被替代的。
可能有人会反驳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靠专长出头的,还不是有很多人靠资历与年限熬出来的。”
没错,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这种现象在未来会越来越少,因为在一个人情观逐渐淡化,功利主义愈加盛行的年代,一个无法创造出价值的人是永远不会上位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长处的话,那么我还是劝你结合自身的长处好好考虑一下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于男同志们来说尤其如此,俗话说:男怕入错行)。

结合我近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我感觉到目前有太多的职场人士对自己的现状或是不满,或是迷茫,或是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在此我还是要谈谈自己对于工作本身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工作对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对自己前途迷茫的人往往都会有这么一个困惑,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对此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手段就是工作。
可能有些人对于自我价值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平庸,何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我要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都曾实现过自我价值。
比如爱情,在人们心中爱情是一件很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说爱情很美好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在爱情中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有一个人关心你爱护你,有一个人对你牵肠挂肚﹑嘘寒问暖,这都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说明你在这个人的心目当中非常非常的重要。
同样的在工作中,比如你是一名电工,有一天某户人家的家里停电了,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那一家人苦不堪言。后来在你的帮助下电来了,于是他们便对你感激不尽。那么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尽管在很多人眼中电工是一个不起眼的职业,但你依然会为此感到自豪与满足。
其实我们的很多行为都离不开自我价值的实现。你在单位里努力的做事﹑拼命的表现,还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你用心的学习厨艺,还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做的菜好吃。甚至于你大手大脚的花钱,那也是为了使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尽数归入囊中。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份工作,你认为它好也罢不好也罢,你都要去珍惜它﹑重视它。因为只有通过工作,你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所承认,你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不能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他会感到空虚与焦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长期失业在家的经历,反正有这种体会的人都对我说:“那段日子简直就是对精神的一种折磨。”

如果你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困惑,那我觉得多半是因为你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个人价值,如果你察觉到了,你可能会感慨:原来我做某些事情竟是如此的在行,原来我在这些方面比别人要强很多。那么接下来你就会依据自己的长处来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对任何事情你都要尝试着去做,绝不能成天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你才会有所发现。

好了,到这里我还得说个题外话,就是有很多刚参加工作的人都不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学校对于个性发展并不鼓励,它是用一种单一的﹑片面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人。就比如甲同学和乙同学,甲的口才比乙好;甲的人际交往能力比乙强;甲有文艺特长,会拉小提琴,而乙什么都不会,但每次考试乙都会比甲高出几分,那么在老师眼中,就是乙比甲要优秀。于是在这种环境下,甲也就不会觉得自己的那些长处有多么的重要。
对于学习之外的东西,学校是很轻视的,但社会是很重视的。可能有不少成绩好的同学觉得自己唯一的长处就是会考试,但很可惜,这个社会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的。

我前面曾说过,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过得不顺?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自身的一些想法有问题。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以一种全面﹑客观﹑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在上学时,成天面对的是题海与标准答案;我们在工作时,成天要做的是服从与埋头苦干,而这一切都会使自己的思想变得狭隘。

曾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对我说:“我知道为什么现在找工作难,因为技术进步太快了,过去十个人能干的活现在三个人就能搞定,于是剩下的七个人便成了失业者。”
对此我只能说:他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他对事物的看法非常片面。
比如一家服装厂,过去完成一项生产任务需要一百个工人。现在由于工厂引进了新机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五十个工人便可完成这项任务。那么按有些人的观点,工厂会辞退另外的五十名工人。
但事实正好相反,工厂很有可能再招聘五十名工人,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老板便可以获取超额的利润,他会利用这些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规模,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假如过去一百名工人可以给老板创造两百万的产值,而现在随着技术的更新,五十名工人便可创造两百万的产值,而一百五十名工人呢?可以创造六百万的产值,老板当然会继续招工了。
所以现在找工作难并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太快,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因为内需不足。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人买,那么企业肯定会控制生产规模,当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员工了。

有些人是对事情的看法比较片面,但更多的人是对人生的认知比较狭隘。
总会有人说:勤奋与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就算是没有机会也可以通过勤奋与努力创造出机会来。
但我要说的是:勤奋与努力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不要太计较勤奋努力后的结果。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如我前面所说,虽然辛苦付出后不一定能成功,甚至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通过勤奋与努力你一定可以改变自己,那么这就足够了。
不管是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自己努力后的结果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有一条是我们必须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不要虚度光阴。虽说有些时候我们无力与残酷的命运相抗争,但至少我们要对得起自己。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社会面前都是很渺小的,在立下雄心壮志的同时我们也得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当你承认自己的渺小,你才会去重视每一个对手。
但遗憾的是,总会有那么些人很自大。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比如“如果我要是部门领导,我会采取怎样怎样的措施,保证会让整个部门突飞猛进”;“如果给我一千万,我会在若干领域进行有效的投资,保证一年之内一千万变两千万甚至更多”;“当时我就是选错了地方,要是我呆在原先的那个位置,那早就功成名就了”。
因为自大,再加上自己又达不到理想中的目标,所以那些人往往活得很郁闷。

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往往不在于他做具体的事如何了得,而在于他的判断力和眼光。
历史上总会有那么几个常胜将军,他们的一生中几乎就没打过什么败仗,所以很多人都对他们顶礼膜拜。但我想说的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常胜将军,并不在于他们的指挥水平比别的将军高出很多,而在于他们打仗挑着打,没有胜算的仗他们不会去打。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谁能保证自己的决策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有些将领会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与处境做一番对比,从而分析出自己有多大的胜算。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战场智慧的最高体现。
所以又回到我之前所提过的,人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要依据自身的特长来选择未来的职业,这样你的前途才会充满光明。

你审视过自己的工作环境吗?

在多年的职场生涯中,我看到有不少人刚开始都是满怀激情与理想的走上工作岗位,然而时间一长便不思进取,甚至颓废的混着日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你开始走向平庸。
如果一个上班族整天都是在上网聊天﹑和同事们吹牛以及无所事事中渡过的话,那么我觉得他这班就等于没上,因为宅男宅女们每天也是在上网聊天,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们每天也是在和别人吹着牛。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他可能不会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他觉得尽管啥也没干,但至少去上班了,而且周围的同事大多也在消磨着时光。
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里很常见,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进去的,他们都有着令外人羡慕的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但我得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种工作环境会扼杀人的斗志。

我觉得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必须时时刻刻拥有一种危机感,必须不断的挑战自我。对现状的满足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一个人走向平庸甚至是失败的开始。对现状的满足会使自己丧失斗志,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会使自己轻视即将到来的挑战。
毛主席曾有一句很经典的论断:消灭了敌人的同时,也就等于消灭了自己。要想提升自己绝不是仅仅靠啃书本,也不是仅仅靠埋头苦干,而是要有那么一个给你的生存造成威胁的对手,让你无法安逸,甚至是让你吃不香睡不好。这样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会快速的成长起来。

许多人都说:基层很能锻炼人,年轻人应该多去那里。但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有相当一部分去基层锻炼的年轻人往往在基层一待就是一辈子。
还是回到我前面所说的,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以全面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我觉得基层既是锻炼人的地方但它同时也是消磨人的地方。
去基层锻炼是没错,但关键在于你是否在用心的锻炼自己。比如有些年轻人下基层,成天就是和一些村干部们打牌喝酒聊天,这能叫锻炼吗?也许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只要是基层,管你做什么,都可以得到锻炼。
所以我们要不时的审视自己的工作环境,如果你觉得这种工作环境是在消磨自己的话,那么你就必须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尽快摆脱目前的这种状态。

作者:qiushi20090820 回复日期:2011-05-22 09:27:12  回复 

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我举个身边的例子。
你在一家与垄断沾边的公司工作,基本没什么压力,工作任务几乎没有,一个月15000;如果跳出来,到一家完全市场化的公司干活,工作压力巨大,一个月可能只有8000。你怎么选择?
-------------------------
对此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不应把钱看得过重,而要重于学习,积累与提高自身的能力。追求事业的人最终会比那些追求金钱的人更有钱。

LZ说了那么多。
其实,选择自己的行业方向是最最重要的。

除去那些天才不论,况且天才都还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事。其实,大多数人智商与能力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那我们看一看,什么人的人生生活的好一些?

平均来看,是进入垄断企业的,或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的。

我跟LZ的观点有点不同,就是侧重点不同。LZ侧重是自身能力无限的提高,永远要在职场上以明显的适应职场的比较优势给自己的工作和进取打下坚实的基础。LZ这样说有错吗?肯定没错。但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LZ是从个人微观上进行努力。

我要说的是,要选择好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要明白,进入的行业的很重要。一件事要进行对比,就要拿出一个指标。以LZ讲的这个事来看,我认为用薪酬和福利来比较比较好。

现在社会上的行业基本是饱和状态,饱和也就说明要充分竞争。也就是说,大家做事想要拿钱,拿更多的钱,或者说不被淘汰。那就需要在工作中出比较优势,你要比别人做的多,做的有价值,做的有远见?可这又有多少人能做的到或达的到?社会上就业+创业就能提供100个岗位的话,那有200人找工作,不论你多努力,总有100人会被淘汰。这也是我国现在就业难的原因。

其实LZ开篇说的比较好,作什么都讲究个势。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定要因势利导。首先分析自己的能力,你有什么特殊能力吗?如果有别人所没有而社会又很需要的特殊能力(专业),那恭喜你,你可以很轻松很容易找到工作相对高,福利相对好的工作或者你来选工作。如果你的专业没有任何比较优势,那对不起,你的付出从成本上说,也许和有读了个好专业的一样。但从横向一比较,毫无价值,也就是你,你亏本了。供大于求,要么压价(低工资),要么把产品做好(同专业比别人高精尖,说白了,就是要后期付出更多以达到比较优势)。

所以说,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个好的就业方向很重要。如果你没有比较优势,那就要选择个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那比较优势也就有了。同样的打字员,如果你是在一店边文印室工作,那你可能天天累死累活工资低福利差被老板骂。而你如果是在垄断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正式员工(公务员)办公室打字,干同样的活,收入福利社会地位却是天差地别。

也就是说,我认为,在工作中,对一般正常人而言,个人的努力其实是次要的,而判断自己的能力后,选择好的行业方向或进入好的行业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势。所以,别信那些叫你无限努力的洗脑或填鸭似宣传。你要看清楚自身和这个社会。有好的工作部门,或者运气好,有贵人提携。那就是你上升的台阶。

后者运气之说,太过难得,偶然性很大,就不展开说了。

今天上来后才发现自己的帖子还挺受欢迎的,在此谢谢大家了:)

好了,聊了那么多职场方面的东西,下面我就找个轻松点的话题跟大家侃侃。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研究命理学,他们往往将事业的发展与自己的运程结合在了一起。如果今年的运程不好,他们便会将跳槽的想法﹑创业的计划搁到明年。
所以每逢过年时,都会有不少人去算命先生那里询问新的一年里自己的事业运如何。
起初我是不大信这些东西的,可总会有那么几个朋友对我说:“那个算命先生真是神了,算得真准。”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成长都是命中注定的?
带着种种疑问,我翻阅了一些命理学方面的书,看了之后才发觉到:原来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下面我就来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卜卦算命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气场,这种气场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先说自然环境,我们的祖先所生活的地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位置上,它的西边是沙漠与高原,北边是燕山,太行山,祁连山,东边和南边则靠着海,换句话说,在这么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场中,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它与西方社会形态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我们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社会,而西方是一个以规则为主导的社会,或者说在我们这个社会,办事要靠人。而在西方,办事要按照规则。
所以在这么一个以人为主导的社会中,我们的命运不光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是由我们周围的人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周围的气场所决定的。为什么卜卦高手在给我们算命时都会问到我们的生辰八字?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在这个气场中所处的位置。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会不顺,按照算命先生的观点来看,是因为你周围的气场中克你的成分居多。
我觉得气场是命理学的基础,它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的,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什么?就是一阴一阳,相生相克,这正是源自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阴阳式思维。

不知道你们在工作是否跟西方人有过接触,其实接触久了你就会发觉到他们的思维方式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是一种因果式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而在我们的古代词汇里,是没有因为所以这两个词语的。
因此西方人的观念就是:因为有规则,所以我们就要依照规则怎么怎么做。而中国人的观念则是:规则存在,那么规避它的办法也一定存在,即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呵呵,个人的一点拙见而已,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关于选择

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不满意目前的工作,总想着跳槽或是去尝试其它的工作岗位,可面对若干个不同的工作机会时又不知该选择哪一个。所以他们的内心往往很纠结,很烦恼,其原因就在于有了很多的选择。
就好比一个年轻女性,她的身边有众多的追求者。她觉得这个男人的性格脾气很好,但缺乏上进心;那个男人虽说事业有成,却有不少坏习惯。所以在一大群追求者中她总是挑来挑去,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
而另一个女孩呢?只有一个男人追求她,虽说她并不讨厌对方,但也谈不上喜欢。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她慢慢发觉到对方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做事细心,待人宽厚,很有包容心等等,于是时间一长,她也就渐渐喜欢上了那个男人,两人最终成为了恋人。
所以一旦人有了选择,他便会以挑剔的目光来看待所有的事物,而不去用心发现其中积极的一面,以至于感到纠结与烦恼。

但有些人是铁了心的要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他们往往会问道:“面对选择时,究竟得依照一个什么样的规则与方法呢?”
对此我的回答是:选择适合你的工作,而不是你喜欢的工作。
正如我前文所说的,兴趣爱好一旦成为了工作,那么它也就不再是兴趣爱好了。你喜欢做一件事仅仅代表这件事符合你个人的胃口,而你适合做一件事则代表你所做的事情符合这个社会的胃口。

做你适合做的工作会给你带来幸福,做你喜欢做的工作会给你带来快乐。幸福是长久的,快乐是短暂的,不然乐的前面干嘛还非得加个快呢?
就像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他们彼此喜欢着对方,可等结婚后却发现彼此间性格差异太大,在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有着太多的不一致,以至于在很多事情上无法沟通﹑无法谅解,所以他们过得并不幸福。

攀比收入在当前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少人喜欢拿别人的收入来和自己对比,进而愤愤不平道:他学历能力各方面都不如我呢,凭什么拿得比我多。
然而他们却很少想过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将工作干得更好从而获得加薪的机会。他们从来不将事业当作提升自我的平台,而是将它当成获取金钱的凭证。

有些人之所以将金钱看得重是因为他们认为金钱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但我得说:如果你天天快乐,如果你的各种欲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你绝对不会幸福,你会被极度的空虚感所缠绕。
我见过不少富家子弟,他们成天挥金如土﹑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但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幸福,他们在外人眼中所表现出的快乐与潇洒仅仅是他们摆脱空虚﹑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嬉乐过度,不少人年纪轻轻便一身的病。为了弥补空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沾上了毒品。
我也接触过不少在那种效益好得没边的单位里工作的员工,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却拿着近万的月薪,很多人都对他们羡慕不已。但说句心里话,我一点都不羡慕这些人,拿得多又怎么样呢?由于整天无事可做,他们便将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用来吃喝玩乐,用来排遣寂寞和空虚了,反正他们也不会心疼钱,毕竟来得容易嘛。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多人便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给慢慢煮死的。等自己老了才发现除了收获到一堆冰冷的钞票,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本事都没有。

而有些人呢,虽说整天忙忙碌碌,拿得钱也不算多,但他们觉得很充实,觉得自己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着。他们的个人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他们的才干被社会所承认。
对于辛苦劳动挣来的钱,他们会倍加珍惜,会将它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或许他们会偶尔羡慕一下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还有那些出手阔绰的富二代们,但我觉得羡慕归羡慕,真正幸福的还是你们自己,因为你们活得更有价值。

楼上一位网名为 虾米浆糊 的朋友所列举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有很多和他一样的职场人士在参加工作之初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我认为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自己,或者说是看不清自己。
回想一下你们的求学阶段,学校往往都是以一种很单一,很片面的标准来评价你们每一个人,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学生,至于说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特长爱好那都不重要,都不在评价范围之列。
但社会对人的评价却是全面的,综合的,所以很多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人便显得无所适从。
不过不要紧,你们可以在工作中,人际交往中慢慢的认清自己。对于你们来说,社会就是一面镜子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你们暂时先不要将工作当成事业,更不要嫌工作不好而将它当作一个心理上的包袱。你们要把它当作一个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的平台。等你真正的认清了自己,了解了社会,那么你的眼界就会提升,许多想法也会发生改变。

吃苦就能成功吗?

有句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的意思是: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吃苦。
但往往有许多人对吃苦存在着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吃苦就是吃不饱穿不暖,就是没日没夜的﹑汗流浃背的干着活。
那么我就得问了:“你们觉得农民苦吗?”
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农民当然苦了,不光物质条件差,而且还长年累月的干着重活。”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农民生活得这么苦,那为什么他们当中成功的却是极少数人呢?大多数人都是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也苦了一辈子,这似乎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矛盾。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吃苦是内心的苦,比如像失落﹑恐惧﹑焦虑﹑无助﹑彷徨﹑烦躁,这些负面情绪一旦到了很严重程度的话,那对人的摧残是非常大的,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被一个巨大的东西死死的缠住一样,内心像是被一块巨石压住一样,以至于茶饭不思﹑坐立不安﹑彻夜难眠。
但如果你通过努力最终战胜了这一切,摆脱了这些消极的情绪,并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那我可以肯定的说:你已经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情绪低落的时光,也许在那个时期里,你会怨天尤人,你会痛苦不堪,你会哀叹自己怎么就这么倒霉。但等多年之后回顾起这段时光时,可能许多人都会感慨:真得感谢那段日子,让我快速的成长了起来。
人在失败中获得的教益要比在成功时获得的教益多,因为相比得到一件东西,失去一件东西更能激发人的情绪。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某天去银行查工资,发现这个月的工资比上个月多出了两百块,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不就两百块钱嘛。可你要是发现这个月的工资比上个月少了两百块,你很可能会心里不好受:凭什么少了两百块,那可都是我的血汗钱啊!

回到我开头的话,为什么很多农民吃了一辈子的苦却无法出人头地?因为他自己并不觉得他过得是苦日子,相反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每天干完活回家后喝点小酒﹑哄哄孩子﹑拉拉家常,多滋润啊。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受很多的历练,而这种历练往往是心的历练。不断的在失败中学习,在痛苦中成长,成功便会离你越来越近。

很多东西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历,尤其是从事人事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我觉得现在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的心态,都希望能够快速的取得成功。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攀比,在于人们对成功者那风光无限般生活的趋之若鹜。比如有很多人非常羡慕有权人的生活,羡慕他们那种高高在上,呼风唤雨般的姿态,还有更多的人羡慕有钱人的生活,羡慕他们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般的生活。
但我想说的是,你们都只是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而在有些时候他们是故意将这些东西展示给外人的,好显示他们的地位与身份。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东西非常的有限。同样的对于那些成功人士,在他们风光外表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无奈。
就拿一个单位的领导来说吧,肯定下面有不少人做梦都想坐到他的位置上去,多有权多风光啊。可你们想过没有,人在享受更大的权利的同时往往得承担更大的责任。
比如你单位财务科的一名会计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贪污了一大笔公款,你可能会觉得他贪污关我什么事,反正我每个月的工资照发就是了。如果他和你关系不好的话,你还会幸灾乐祸一把。
但领导就不一样了,上级部门会觉得: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平时都是怎么在教育员工﹑监督员工的?他贪污的事难道你之前就一点都没察觉到吗,是不是因为你们之间有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所以你才对他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那接下来领导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得接受上级的批评,然后写检查﹑作检讨,问题严重的话可能还得被纪委找去谈话,他会为这事成天吃不香睡不好。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恐怕他的体重都得减轻不少。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不稀罕当官,我只想着将来挣大钱,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你以为有钱人的生活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就像那些企业家们,他们的烦恼比咱们平常人要多得多,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纷。
说到利益纠纷,你们知道商场上的利益纠纷意味着什么吗?它可不是像你平时在单位里因为一些工作上的矛盾而跟别人吵架斗嘴皮子,它往往意味着动刀动枪,意味着流血,意味着司法审判,这不是我们平常人的内心所承受得了的。
正如一家大企业的老总对我说过:“财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证你基本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给你带来一种自由,使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你认为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被别人来指挥。除此之外,财富带来的都是负面作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被楼主大哥的无私助人和真诚之心所感动,小弟特地申请一号上来,赞一下。同时,小弟有疑惑想请教下,还望楼主指点迷津。说的有点啰嗦,还望耐心看完。先谢谢了!
本人08年法律本科毕业,毕业后回老家(浙江沿海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考法院,因面试失败,然后去当地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属正式编制,从事公司信贷工作,本人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就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表现不错,受领导认可,发展机会和升职空间还是蛮大的。对这份工作,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恶。
银行工作的优点,工作较稳定,收入不错。
缺点,1,社会地位不高,不像公务员能利用公务员的地位和优势很快积累社会人脉资源。2,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
现阶段对工作的感悟:银行内外部竞争很激烈,在银行发展,一定要有危机感,时刻保持上进心,不断学习和思考,让自己不断强大。比如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和丰厚的客户资源,使自己无法被替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问题1:楼主在银行工作过,是前辈了。很想听听你对在银行业发展的看法?
问题2:小弟在公司客户拓展方面遭遇瓶颈,不知前辈有无经验和心得可教授于我?

从去年开始,我便开始不满足现状,想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想重新拾起自己的专业,转行当律师。于是,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准备司法考试(律师从业者必须要过的资格考试)。从去年过完春节准备到9月份,结果差3分失利。我没有放弃,今年再来,目前就是闭关复习状态,打算今年再考一次,争取过了考试。
自己老家,在一个工业重镇,污染严重的地方。自己家有房可住,如果就在银行这么一辈子的话,生活小康水平,经济压力不大,但是必须忍受环境污染,说的严重点生命都会短个几年。
但是,我很想转行当律师,去城市发展,想在城市安家,让家人和后代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教育资源。律师行业竞争很残酷,都是些高智商情商的人精在战斗。也很艰辛,不免抽烟喝酒应酬出差,身体体质都是一种必备要求。本人从小体质就不是很好。新人一般要混个3年5年的才可能有起色,不起色的也是一大把转行去企业做法务或者考公法检单位。另外,城市高昂的房价也是一个问题。父母都是老实人,做小本生意的,真的很不想花费父母的积蓄为高房价买单。本人已26岁,如果混律师混到30岁还没起色的话,想在城市买房结婚都是大问题。
问题3:感觉自己是庸人自扰,但是还想洗耳恭听楼主对于我想转行的看法?

大概这是80后的文章。

作为60后,看问题和楼主不一样,首先我们没有什么困惑,非常清楚个人幸福与社会的关系,也非常清楚现在社会问题出在哪里,知道该如何解决才能使不同分工,共同幸福。

而80后,还有那些台湾过来的精英,有个基本特点,思维中始终少了一样东西——社会主义的思维角度,因此在他们的眼中,社会始终有一个失败人群,一切努力和追求就是尽量让自己不跌入这个所谓的失败队伍。

比如楼主就认为,不能成为一个很容易被复制的人,认为成为这样的人就是失败的。而社会主义的思维,千千万万这种复制式的人,正是社会的基石,如同大厦的砖一样,没有他们是建不成大楼的,所以这些人是成功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甘当铺路石的人是最值得社会尊重的人,社会会尊重和厚待他们,这就是毛主席年代劳动者地位为何崇高,虽然都是“砖”,很简单,长得一样,任人搬运,很容易被复制,但每一块“砖”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与任务,团结在一起就能建立起摩天大厦,谁会认为他们是失败者呢?

社会主义制度中,没有失败的人,只有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社会分工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成功失败之分,每一个岗位都有生命的价值。而资本主义无法提供这样的社会环境,一部分人要高高在上,把另一部分人踩到脚下,而没人甘愿被踩,因此人们才会痛苦和困惑。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你要想在银行有所发展的话,除了要学习各种金融方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目前的这个工作平台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
其实我们的金融市场是非常讲究人脉关系的,甲方找乙方借钱,乙方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甲方的信用等级,而是甲方跟自己熟不熟,跟自己的关系好不好。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先予之,后取之”。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客户不会无缘无故的让你从他的身上得利。 
如果你指望从客户身上获得工作业绩,那么你就得好好想想,你自己能为客户做些什么。
拉拢客户的办法其实有很多,比如你尽心尽力的帮他排忧解难,他过生日时你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甚至于他的家人出了什么意外你出手相助等等。
这样一来,客户不仅会对你心存感激,而且他还会从内心里觉得亏欠你,那么即便你不跟他提工作业绩上的事,他也会主动的帮助你。
当然了,情感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记得我原来在银行的一位同事为了争取一个客户,前前后后跟人家套了一年多的近乎。
至于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你没必要转行,毕竟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转行意味着重新开始。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份工作也是如此,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你既可以将它当成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也可以将它当成提升自我的手段。
但总会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很低微,他们往往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每天都是颓废的混着日子。

对此我要说:工作无所谓贵贱,只要你用心思考,善于学习,一样会取得成功。
比如你是一名商场服装专柜的营业员,也许你会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社会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就是成天帮别人卖衣服。
可你有没有想过,通过这份工作自己可以学到什么?收获到什么?我告诉你,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每天店里那么多的顾客来来往往,但买衣服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随便看看。那么你就可以用心的观察这些顾客,进而养成一种判断力,判断出有哪些人是来随便逛逛的,而有哪些人是有购买意图的,这样每逢店里顾客很多时,你就可以不必理会那些随便逛逛的人,而去和那些有购买意图的人套近乎,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接下来,在和那些有购买意图的人交流时,你就得用心的思考与总结,比如像什么年龄段的人喜欢什么款式的衣服,什么样的人对折扣比较在意,什么样的人对档次比较重视等等。
当你将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之后,你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开一家服装店并将它经营得很好。我有个远房亲戚过去就是一家服装店的营业员,后来自己开起了服装店,现在都已经是十几家服装店的老板了。

从我接触到的许多成功人士身上,我发觉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很善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别人认为是最严峻的挑战,而他们却认为是最合适的机遇。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人生智慧。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发现它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并为我所用,这样我们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你在忙什么?

我有个朋友任职于一家私营企业,从事什么职务呢?说得好听点就是董事长助理,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董事长的勤杂工。
有回他向我抱怨:“我去年整整一年,为老板跑前跑后﹑尽心尽力的做了那么多的事,有时连续两三个星期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可年终奖才拿这么点儿,太气人了。”
他觉得很憋气,但在旁人看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毕竟是在为别人打工,拿多拿少又不是他说了算。
我还有一位朋友任职于一家股份制银行,做客户经理。他有回向我感慨:“我去年太忙了,不是上客户那里联络感情拉存款,就是在行领导那里帮客户争取贷款,不过还好,一年忙下来,业绩翻了几倍,年终奖也拿了不少。”
虽说他是在给银行打工,但他的努力是由个人业绩来评价的,因此说到底他是在为自己而忙碌,不像私企的那位朋友,他是在为别人而忙碌。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相比为别人而忙碌,为自己而忙碌得到的回报更可观。

可能不少人都比较适应那种忙碌的职场生活,他们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他们认为在忙碌中人才可以不断的进步。
对此我得说:忙碌的确可以充实你的生活,但它不一定会使你进步。
工厂里的工人每天都很忙吧,可有些人干了一辈子还是个普通的工人;小餐馆的老板每天都很忙吧,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仅仅是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
所以在忙碌之余,你得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为谁而忙,究竟是为什么事而忙,自己忙得究竟有没有价值。
对于前两点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找到答案,而对于忙得有没有价值,很多人便无法回答。
我觉得越是有价值的事情就越是需要你动脑筋去做,比如让你设计一个很复杂也很关键的程序,这就需要你用心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旦你将这个事情圆满完成,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同时自己的编程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再比如让你去争取一个客户,你就得好好想想,怎样跟他接触才会使得他消除对你的戒心?跟他谈判时怎样摸清他的底牌?如何向他推销你自己?这些也需要你开动脑筋。如果他最终和你签约,那么你也将得到不菲的奖励。
为什么有些工厂招工只要求初中学历呢?因为某些活干起来不需要费什么脑筋,只是要费些体力罢了,所以那些工人的待遇都很低,因为比起脑力劳动来,体力劳动要廉价得多。

但往往有那么些人不愿动脑筋,懒得动脑筋,他们对那种费脑筋的活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所以他们安心于做那种技术含量低而又整天忙忙碌碌的杂事,他们会以“我过得多充实”为理由来为自己的回避找借口,来寻求一种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会严重阻碍你前进的脚步。

很多事情往往都很简单

曾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以我的资历完全可以调到那个新的部门,我也找领导沟通过好多次,向他介绍自己的情况,向他表明工作态度与工作决心,可他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拖着不批。”
我问他:“你光是跟他沟通,没有给他送礼?”
他回答:“用得着送礼吗?我又不是让他违规帮我做事,走正常的程序就可以了,况且那是他的本职工作。”
我说:“话是这么说。可人家是领导,他愿意办就给你办,他要不愿办就可以拖着不办,你又能拿他怎样呢?”
于是在我的劝说下,他带着礼品上领导家中去拜会,之后没多久便如愿以偿的调到了新的部门。

说实话,像这种以权谋私的领导是令人厌恶的。可问题是如果你的领导恰恰就是这种人的话,你将如何跟他打交道呢?”
其实这个社会上唯利是图的人太多了,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他费了那么多的口舌去和领导沟通却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那位领导肯定在想:你要我帮你做事,那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呢?你什么好处都不给,我凭什么替你办事。”
所以事情最终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得到了解决,我的朋友通过送礼的方式满足了领导的需求,领导接着便以调动工作的方式满足了我朋友的需求。

很多人都觉得难以与那些品行低劣的人打交道,但我要说的是:其实那些人都非常的好打交道,只是因为你们是在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我还有一位朋友,他在一家软件公司当程序员,有回他愤愤不平的对我说:“我每天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做事,却从没得到老板一句赞赏的话,更别说加薪的机会了。而那几个市场部的人,不但学历低而且人品差,却总是被老板夸来夸去。”
我说:“这再正常不过了,软件公司最终的目的是赚钱,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是卖不出去,那公司岂不倒闭了?在老板眼里,市场人员比技术人员更重要。”

通过我那两个朋友的例子,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有很多东西在利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职场中的主题永远是利益的交换。
往往会有很多人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惑,为千头万绪的事务所烦扰。那么我认为你们应当抛弃一些繁枝末节,抓住其中的主线,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而这个主要矛盾肯定是与利益紧紧挂钩的。

好了,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职场中的主题是利益交换,职场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自私的,这我清楚。但有时你不能把利益挂在嘴边,不能把话说得太露骨,让别人觉得你这人太势利了,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毕竟君子不言利嘛。而且有时做事也得拐弯抹角,得圆滑一点,让别人认为你不是在和他挣利。”
对此我的看法是:对待小事你可以拐弯抹角,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但对待大事,你必须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就拿爱情来举例吧,张三和李四彼此喜欢着对方,可张三总是对李四若即若离的,总是不愿表露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李四搞不清张三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于是带着猜忌的心理,李四后来选择了分手。
暧昧不清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两败俱伤,李四为此而纠结烦恼,而张三也为此导致了对方的误解,从而失去了爱情。
要是双方都直白一点呢?比如张三和李四相互吐露心声,表达对对方的好感,那么他们会很快的走到一起,成为一对幸福的恋人。
如果张三不喜欢李四呢?那就直说好了。结果其实也不坏,两人从此各走各的路,重新寻觅自己的另一半。
而最不好的情况便是一方遮遮掩掩,而另一方猜来猜去,既浪费时间,又容易造成误会。而且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分道扬镳。

同样的在职场中,简练的作风与坦诚的态度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你表现的过于深沉复杂,会使他人觉得你这人难以理解,和你一起共事必须小心翼翼。那么很自然的,你也就无法和别人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合作关系。

前不久我到一所大学里去看望一位朋友,在路过学校礼堂时看到一幅非常显眼的海报立在门口,那是一场讲座的预告,主题是:如何科学的规划人生。
当时我就觉得好笑,要是人生真能够科学规划的话,那人岂不成机器人了?按照编好的程序直接运行就可以了。
我觉得人生不可能科学的去规划,因为人不是纯理性的,我们无法从人的思想与行为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很多东西对你适用,但对别人未必适用。就像爱情,它就不是什么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可以利用。如果你依照着那些恋爱宝典上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你未必会获得成功。
而且人生中的某些问题是永远不会有答案的,比如一个人他做过很多好事但也干过不少坏事,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他坏,那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们无法回答,只能说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再比如什么是幸福,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会以各自的幸福经历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而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求一个正确的﹑唯一的答案,所以它只能用于研究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客观的,它没有主观意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有效的利用它﹑控制它。
而人生呢?它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你的对手是不会任你摆布的,他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你想占他的便宜,他也想占你的便宜,而且他不会按照你的设想来出牌。因此比起科学来,人生中的问题更需要以智慧来解决。就像在战场上,双方都想置对手于死地,如果你把兵法中的理论当成科学知识直接运用于战争中的话,那么你八成会失败,历史上纸上谈兵误国误民的例子太多了,而真正的胜者依靠的是智慧。

好了,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问:“既然人生不能去科学的规划,但总有些道理值得我们去遵循吧?”
是的,确实有许多人生道理值得我们去明白和了解,但我认为那种最为高深,最为智慧的道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道德经里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着某些人生道理,他们希望借着这些道理使自己过得幸福,使自己走向成功。
但我认为有些道理不需外求,从我们的内心即可得到。
可能有人会反驳:“你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没错,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生中的某些问题。

比如说社会,社会是人们所有行为与关系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着的,如果我们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话,那么它在大家的眼中都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呢?每个人对社会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肯定不同。而正是因为理解的多样性,才使得这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再比如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知,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得孝顺他们。要是按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父母一旦去世,孝顺之心也就消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孝顺之心会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而永远存在。

那么同样的,我认为有很多东西也无需证明,从我们的内心即可得到答案。就比如几何学中的平行公理,我们没有必要将两条平行线做无限的延伸以证明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我们只需相信这个结论就行了。
在此我可以向大家讲述一个实例。
有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美国电影,它讲述的是一名天才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很深刻,它是数学家向他的女学生求爱时两人的对白。
女学生说:“你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数学家说:“无限大。”
女学生问:“你怎么知道?”
数学家说:“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说的。”
女学生问:“可是它被证实了吗?”
数学家说:“没有。”
女学生问:“有人亲眼见到吗?”
数学家说:“没有。”
女学生问:“那你怎么能确定呢?”
数学家说:“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女学生说:“恩,我想爱也是如此。”

这是一段很经典的对白,就像很多恋爱中的人,他们并没有明确的互诉爱意,但他们始终相信对方是爱着自己的,而这也恰恰就是爱情中最美好,最令人回味的感觉。

也许会有人说:“从内心悟出的道理﹑从内心获得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没错,有时是会出现偏差。但你们有没有想过造成偏差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被杂念﹑被私欲﹑被自我所纠缠,以至于无法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进而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像搞科学研究,如果我们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思考所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

 

难得糊涂

我在前文曾说过,西方人是一种因果式思维,而我们中国人是一种阴阳式思维。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于做科学研究,因为科学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前因后果的探究手段。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于解决人生中的某些问题,比如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采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手段来获取胜利。
但可惜的是,在今天有很多人抛弃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他们在处理矛盾时非得争个对错是非,他们凡事都去较真,都抱着搞科研那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所以他们往往都没什么朋友,都活得非常累。

我觉得我们需要借鉴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难得糊涂”,这种糊涂并不是指稀里糊涂的过日子,而是对待任何事情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对荣辱得失抱着淡化与洒脱的态度。
有不少人非要把人生中的许多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那么我就要问你们: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带着刨根问底般的想法来对待这个问题的话,你们或许会悲哀的发现:人生的最终目的是死亡,人活着就是为了等死,但我想不会有任何人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活着,尽管人们都清楚自己追究会离开人世,但他们依然带着美好的愿望幸福生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也就是一种“糊涂”的表现吗?
所以对人生中的任何事情(注意我说的是人生中的事情,不是自然界中的事情),如果你非得问个究竟,弄个明明白白,那么到最后很可能就是一片虚无。

在今天,不时会有“科学的规划人生”,“数字化生存”之类的口号出现,我们总希望找到一种现成的法则来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可我们终究还是没能找到。
在我看来,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是永远不会有答案的,但这恰恰就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下面的话题是职场利益冲突

在一个单位里,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以至于许多人都感慨:现在的工作环境太复杂。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由利益冲突而导致的争吵与攻击,它们的根源究竟在哪?也许很多人会说,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而奋力捍卫,当然了,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苛,我们大多不认同他人的利益诉求。
可能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在单位效益好的部门里,员工们之间往往都是勾心斗角,彼此不合;而在效益差的部门里,员工们之间往往都是团结和睦。
其实原因很简单,效益好的部门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但正因为人们不认同他人的利益诉求,所以任何形式的利益分配在大家眼中都是不公平的,于是便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而效益差的部门呢?往往没什么油水,大家都穷,都分不到什么利益,所以大家的待遇都是公平的,自然的彼此间也就和睦一些。

一旦利益的冲突达到了顶点会发生什么呢?很有可能导致一种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以整体的退步来换取一个所谓的“公平”结果。说得通俗点就是大家一块儿完蛋,我遭殃你也遭殃。
所以当发生一些难以调和的职场利益冲突时,我们更需要以一种理性的手段去应对。在面对复杂的矛盾时,我们更多的是要诉之于己而非诉之于人,更非苛求于他人,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才有可能迎来一个共同进步的美好局面。
是坚守,还是退却?

众所周知,现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是越来越大了,许多人在承担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的同时,还得去应对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令人发愁的绩效考核,以至于每天身心俱疲。
但总会有那么些渴望成功的人依旧奋力的拼搏着,他们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他们甘愿舍弃宝贵的休息时间,他们常把“先苦后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口号挂在嘴边,用来激励自己。
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么一点:这些人连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都感受不到,却一心想着追求幸福,这不是很矛盾吗?
我觉得现在有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都以为金钱和地位可以带来幸福,对此我可以肯定的说:等你真正获取它们时,你的幸福感并不会增加多少,唯一令你幸福的就是当你回忆起打拼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时。

俗话说:知足常乐。幸福感来自于满足,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要安心于做平凡的事,做大事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做小事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就像我之前所提到过的,一个电工在酷热的夏天帮一户人家解决了供电的问题,那家人对他感激不尽。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不见得就能够做到,哪怕是你付出的精力与汗水比别人多得多。但往往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老师与家长灌输着一些很荒谬的观点,像什么“为什么他考得好你却考不好?你又不比人家笨”,“为什么别人进步那么大而你却原地不动?”。
所以当他们看到别人的成功时,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和对方一样的成就,他们信奉着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在此我就得提醒大家,爱迪生这话还有下半句,只是让咱们的励志教育给黑掉了,就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

只有承认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你才会放下攀比的心态,才会摈弃种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当一些人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大城市的工作压力,无力与很多优秀的人才竞争时,他们便主动选择了退却,去中小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在他们看来,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个有趣的例子

可能不少职场人士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有些工作任务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往往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当它牵涉到很多人际关系与利益链条时,做起决策来就显得异常艰难。
曾有一位同事深有感触的对我说:“很多工作上的事情,看起来结果似乎非常明显,可当你多考虑几个因素与变量时,往往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过去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些东西,才导致了工作上的失误。”

为什么说做好一件事往往都不那么容易呢?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大多数人看问题都是比较片面与孤立的,只有少数人才会以全面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此我可以举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在一次新生见面会上,一位教数学的班主任对学生们说:“我敢打赌,你们六十名同学中,肯定有两人生日相同。”
按大多数人的看法,这位班主任十有八九会赌输。但事实正好相反,他几乎肯定会赌赢,因为按概率论的观点来看,任意的六十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几率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或许很多人会对这个结论表示惊讶(当初我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惯常思维的片面性与孤立性。

我们通常会这么考虑:从六十人中先随意挑选出一个人,然后再拿剩下的五十九个人的生日和他做比较,看是否相同。由于每个人的生日都有365种可能性,如此看来,相同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先把这六十个人按一到六十号编号,如果你首先挑出1号选手,再拿2号到60号选手的生日来和1号选手对比,如果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的生日与1号相同,那么是否就可以断定这六十个人中不存在两人生日相同的情况呢?
显然不是这样,因为6号选手与23号选手的生日是相同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的思维犯了一个片面化﹑孤立化的错误,我们仅仅是拿一个人来和剩下的五十九个人做对比,而不是拿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去和其他的人做对比。

如果我们以全面化的思维来对待这个问题,结论就不一样了。比如从甲乙丙丁四个人中选出两个人形成一对,可以形成六种不同的配对,即甲与乙﹑甲与丙﹑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丙与丁。
那么从六十个人中选出两个人,可以形成多少种不同的配对呢?一共是1770种。那么这个问题就划归成了在1770种不同的配对中,其中的一对生日相同的几率有多大。
有多大呢?非常之大。
就好比你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几率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把硬币抛上十次,那么你可以肯定,至少有一次是正面朝上的。
同样的,在一个配对中两人生日相同的几率是365分之一,那么在多达1770种配对中,几乎肯定会有两个人生日相同。 

好了,到这里可能不少人会问:我们也很清楚看问题得以全面的眼光,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思维的片面性与孤立性呢?
我认为这是人自身的一种局限,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方向,从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其它的方向。就好比你拿着一个空的饮料瓶走在大街上,发现前面有一个垃圾桶,接着你便直奔那个垃圾桶去,从而忽视了斜前方走过来的一位熟人。或许对方会因此而不高兴,但毕竟你不是有意的,你只是一心想着丢垃圾。
因此我是这么想的:不怕自身有局限,就怕不承认自身的局限。但很多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总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完美,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正确,所以他们一直搞不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工作中,虽说我们无法对所有的问题都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都以开阔的思路去分析。但至少我们得有意识的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目标只有一个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一所名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由于读研期间表现优异,临近毕业时不少非常好的单位都有意向和他签约。
这本该是一件另许多人羡慕不已的事情,可他却异常苦恼,因为思前想后也不知该选择哪一家单位,有些单位虽说待遇好,但发展前途有限。而有前途的单位呢?往往待遇又一般。后来我对他说:“你就是条件太好了,看看那些成天为工作犯愁的毕业生们,哪怕就是个很一般的单位表露出了签约意向,他们也会如获至宝。”
选择多了绝非好事,因为它会使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正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所说: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否定机会。因为只有在否定机会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喜爱足球的朋友们也许会发觉到这么一种现象,就是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开场不久便取得进球的一方会很容易的被对手将比分扳平。照常理来说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多的,因为领先的一方占据着心理上的优势,他们应该踢得更加轻松自如才对。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由于距离比赛结束尚早,领先的一方此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加强进攻以求扩大比分锁定胜局,另一种是加强防守以保住比分上的领先。那么这就很容易导致全队上下不齐心,有的人想进攻,有的人想防守,结果是进攻没有进攻的样子,防守没有防守的样子。反观落后的一方呢?全队的思想很统一,就是加强进攻扳平比分。
将双方这么一对比,扳平比分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诸多选择时,要切记:我的目标只容许有一个。

重视细节,还是忽视细节?

曾有一位朋友问我:“你接触过那么多商人,我倒是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样是做生意,为什么有些人只用几年的功夫便成为了大老板,而有些人辛辛苦苦的干了一辈子却还只是个小老板呢?”
我思索片刻后答道:“因为后者过于的注重细节。”

或许很多人会对我的观点持有异议,他们会说:“忽视细节最容易导致失败”,“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他是否重视每一个细节”。
这些话是没错,但我觉得很多人对“细节”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凡是学过绘画的人都清楚,画画要从大处着手。比如画人像,你得先勾出整个头部的轮廓,然后再确定五官的具体方位,接着再深入的进行刻画。如果你一开始就去细细的刻画人的眼睛,那么这会不利于你完成整幅作品,因为你丢掉了整体。
像有的老板,他大事小事都想管,他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总是为一点小利去跟客户讨价还价;企业的每一笔办公支出他都要翻着账本查得清清楚楚,生怕被员工贪了便宜;在人员的调配上他也会绞尽脑汁的算计着,想通过甲制衡乙,丙牵制丁。于是这么一来,客户便不再同他打交道,因为他太抠门;员工们也不会积极的工作,因为他太势利,太专权。而他自己呢?恐怕也无法将生意做大,因为他把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一些繁枝末节的小事上了。
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有着宽阔的胸怀,比起战术来他更加注重战略。就像在战场上如果你寸土不让,力求守住一切的话,那么到最后你很有可能丢掉一切。所以有些时候你必须“不计一地一城的得失”,因为这是一种更为高明的战略。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更专注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长期规划,至于企业里一些细琐的事情他都是放心的交给下属来做。也许下属会从中贪点小便宜,但这也正是他卖命干活,死心塌地跟着你的原因,毕竟有利可图嘛。

同样的在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细节固然值得重视,但我们更多的是要采取抓大放小的处理方式。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宏观上来看,决定着成败关键的细节也就那么几处,而这也正是你所要牢牢抓住的。
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不可能做到事事面面俱到,正如俗话所说: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总比“小事不糊涂,大事糊涂”要强上许多。

曾有一位朋友向我感慨:“如果能够重来一次的话,我绝不会离开原来的单位,当初和我一起进去的那批同事,现在个个都有车有房了。”
我说:“如果你继续呆在原先那个单位的话,恐怕也不会安心的工作,因为你会总想着到现在的这个单位来。”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后悔是因为自己过得不顺心,或是遭受了挫折。他们想通过后悔来回避现实中的一些矛盾。可问题是重来一次就真的好吗?不见得,因为我们同样的要面对很多矛盾。
其实只需用心的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如果生活中没有了矛盾与对立面,那这日子是没法过下去的。正如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为什么我们会乐此不疲的永远玩下去呢?是因为它们三者都有着自身的对立面。

既然矛盾与挑战是客观存在着的,那么与其采取回避的态度,还不如采取欢迎的态度。因为它们会使你进步,会使你成长。就算是从中受了很多苦,吃了很多亏又何妨呢?人们常说先苦后甜,吃亏是福。因为通过苦难,人才会变得更加坚韧;通过吃亏,人才会变得更加精细。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的过程。它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成功后的自大与狂妄往往就是失败的隐患,失败后的反思与总结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
但这里面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我们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否则的话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你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比如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想从一开始便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所以他们就在不停的选择,不断的犹豫徘徊中耗费着时间与精力,即便是一时找到了目标与方向,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感到此路难行,前途不妙,进而中途放弃。
我一向认为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在刚进入社会时你得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所以就必须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而不是抱着一种干大事的态度。等你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等你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等你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时,那么你再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就会成熟得多。
不应苛求他人

职场是一个充满了利益冲突的地方,人们常常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攻击,明争暗斗。朋友变仇人,同事变对手的例子总是屡见不鲜。
利益的争夺往往会分出个输赢来,而胜利方不可能永远都是自己。于是很多失利者便耿耿于怀,怨气难消,以至于成天想着打击报复,栽赃陷害。
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事情,许多很悲剧的结果。

没错,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我们必须将此建立在一个良性博弈的基础之上,说得通俗点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可惜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将此发展成了一种恶性的社会博弈,甚至不惜以自己的伤害为代价,来换取对手的损失。

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着的,而我们要以积极的手段去化解。在面对冲突时,我们不应以所谓的道德标准来过分的苛求他人,因为有些道德标准,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达到。
比如你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过街时被一辆汽车撞倒,司机逃逸了,当时有很多围观的群众,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或许看了这个新闻后,你会痛斥那些围观的人心态冷漠,见死不救。可问题是,如果你遇上了这种事,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我估计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匆匆避开,其实这也就是很多职场利益冲突的根源之所在,我们总是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苛,我们很少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种偏执的社会认知不仅存在于职场利益之中,在其它很多方面都有着体现。比如有人对你的观点提出异议时,你也许会心中不快,并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反驳,心想:你凭什么反对我的观点,这不是存心让我难堪吗。
再比如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却经常对别人指手画脚,指望着别人去奋斗,然后再搭上集体主义的顺风车。他们总喜欢把集体主义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呢?不过就是想借集体主义来掩饰自己的懒惰,硬将自己与别人的劳动成果绑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在面对任何矛盾﹑任何冲突﹑任何问题时,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利益表达的权利,我们应该更多的诉之于己,而非诉之于外在,更非苛求于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充满智慧。

人生不是长跑,而是马拉松

在单位里,我不时会听到周围的同事埋怨着:“唉,最近不知怎么搞的,工作效率特别低,做什么事都不在状态。”
可能不少职场人士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疲劳与懈怠,他们往往对此抱有厌恶与自责,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态。
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是在缓解前段时间的工作所带来的疲劳。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应该放慢脚步,让自己喘口气,等劲缓过来了再将步伐加快。有些人虽说暂时领先于你,但也许会在下一段被你超过。

曾有一位朋友向我诉苦:“我每天都是干着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吗?真的很厌倦这种一眼望到老的生活。”
我说:“那是因为你将人生当成了长跑,就像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周而复始的绕着圈子一样。”
他点了点头说:“是啊,就像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而又枯燥的生活,把我的激情都给耗没了。你说该如何摆脱这种状况呢?”
我说:“如果你觉得这么干下去不会有什么长进的话,那就干脆跳槽得了。现在又不像过去,一份工作不见得就得一辈子干下去的。”
他说:“我也动过跳槽的念头,但总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我说:“所以你得将人生当作一场马拉松,比起长跑来,它的道路肯定会显得崎岖不平,但你每时每刻都会领略到沿途那不一样的风景。”

是稳定,还是不稳定?

我有一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由于不满足于清闲的工作环境,也无法忍受过于平淡的生活,于是便辞职去了一家私企。记得当时他还为这事同家人发生了争吵,家人劝他:“你现在的工作多好,不但稳定,而且福利待遇各方面也都不差,好多人都是挤破了头想进来。”
然而他却是铁了心的要离开,他说:“我还年轻,我是想通过现在的不稳定来换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往往很多人都对稳定的工作抱着趋之若鹜的态度,他们总是向往着那种不用为工作任务操心,不用为绩效考核烦恼,更不用担心失业的生活。或许有时在内心深处,他们会对这种稳稳当当一直到老的生活产生些许疑虑:难道一辈子真的就只有这样了吗?然而他们很快便会找出许多舍弃了稳定工作去外面打拼而碰得头破血流的人的例子,进而评头论足道:“这些人怎么这么糊涂?好好的工作不要,非跑到外面去闯荡,这个社会难道就是那么好混的?”
接着他们便自我安慰般的庆幸着:幸亏我没有那么多不安分的想法。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多少是带着一种中庸心态的,正所谓不偏不倚﹑物极必反﹑阴阳调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类的言论,所以稳定的日子在不少人看来都是一件好事。
然而我觉得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心态可以稳定,但环境不能稳定。其实人的社会历程就像是一根被拉伸的弹簧,刚开始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振动,越到后面振幅就越小,直至完全静止。如果你不给弹簧强大的外力,它就无法显现出足够的能量,那么它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

回头来说我的那位朋友吧,他辞职后去了一家私企,刚开始也是很不适应那里的工作压力,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得以逐级提拔,现在已经是企业的副总了。有意思的是,前不久他还带着企业团队去他原来工作过的国企商谈合作事宜,他过去的那些领导现在都一个劲的拍他的马屁,还主动给他端茶倒水。
后来他跟我讲,当时真的是感慨万千,很是庆幸当初辞职的决定,是一个新的环境让他得以成长与进步。

关于决策
 
有一句战场名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说明在战场上,决策能力极其重要,它关系着战役的成败。
而人生也类似于战场,都是一个斗智斗勇的地方,人们在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形势时,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决策。
但往往有些人总是小心谨慎,生怕所做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因为错误是无法避免的,任何决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的纠正错误中前进的。
正如一位名将所说:“战争的双方其实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地犯错,错误少的那一方便是最终的胜者。”

那么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既定的法则可以遵守呢?我认为没有,你得永远依靠自己的判断。就像一本《孙子兵法》,乍一看似乎什么都讲清楚了,可仔细一回味呢?又像什么都没有讲,因为它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战场中使你取得胜利,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消化与体会,在战场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记得我过去在银行工作时,我行曾给一家效益不好但很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贷过款,结果一年后企业没有任何好转,连利息都无力支付,以至于行里的领导们都后悔不迭。可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企业迎来了发展契机,最终我们不但成功收回了本金与利息,而且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而同时还有另外一家企业本着扩大规模的目的也来找我们贷款,由于它的效益非常之好,所以当时我们也就很爽快的答应了。可没想到后来由于企业的盲目投资造成了大面积的亏损,以至于我们至今仍无法收回本金与利息。

我之所以要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点:在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未知与变数,所以在很多时候,决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其中也不乏偶然性与戏剧性。比如有些决策,从短期来看是错误的,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反而被证明是正确的。而还有些决策呢?从短期来看是正确的,而从长远来看它又是错误的。所以人们时常会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决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呢?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因为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就长期而言我们应当具备长远的目光;就短期而言我们应当做好当前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