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老罗分享之一为老板打工与为自己打工

       核心提示:公公为什么那么红?因为他懂得揣度圣意,懂得让皇上满意。身在职场,很多时候也是这样:不仅要领会中层高层的弦外之音,甚至要站在控股董事的角度看问题。可以适当讨论,但往往多说无意。不打折扣、更有绩效地执行才是硬道理!

 

       为老板打工

       很多人会说这是拍马屁,其实不然,我倒觉得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一件商品能够产生多少价值,人们就会用相应的价格买下它。

我们可以换种思维,将这种规律映射到职场中来:员工通过自己的生产要素(如知识、劳动力等)创造价值,而老板根据员工创造的价值支付相应工资给员工,这就是员工的价格(当然很多时候这种价格价值匹配是不平衡的)。除了创业者等少部分人之外,大家都在为老板打工,难道不是吗?甚至于创业者有时候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譬如拿到风险投资之后。

       大家都为老板打工,那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就是——通过不折不扣的执行,创造老板的预期价值,达到老板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从这一份实习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昨天总裁特意开会传达集团总裁的意思,其中说到一点令我幡然醒悟:“我这个岗位的工资是6000块钱,如果符合招聘要求的应聘者只要求4000块,那我也照样会给你6000块。但你收了6000块的工资,就要干6000块的活!如果你干不了,那我就换别人来干!”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就是因为我们部门没有达到集团总裁的预期指标,或者说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而我估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某些有意无意的操作对集团控股董事造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所以你看,我们的打工对象不只一个老板。权力和责任是一层一层往下传递的,从股东到高层,从高层到中层,都是对基层员工的权责约束和硬性要求。

 

       为自己打工

       有很多朋友进了银行做柜员之后都在困惑和迷茫,从我的直系师姐,到知乎上的题主,再到我的亲身经历。今年暑假我到四大行之一的X银行基层实习时,市分行人资主管和辅导我的大堂经理都半开玩笑地说:千万不要进银行,要进也不要进X行。我一直很疑惑,似乎大家都削尖脑袋往银行钻,进去之后又有不少人萌生悔意。期望与现实差距太远?还是根本职业性格不符合这份工?

       现在想想,进银行的都在为KPI打工,但往往只有少部分人是为自己打工的。其他部门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谈谈出色的网点柜员和营销层应该具备什么素质。除了最基本的业务学习能力之外,还要有对人脉的热情、对营销的热爱、对财富的渴望——银行基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销售员。

       数据统计,大堂经理每天要面对200名客户,其中有很多是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如果不是一直坚持着为自己打工的理念,哪还能如此“厚颜无耻”地把自己的热脸贴向别人的冷屁股,还能坚持着把产品卖出去追求KPI?对此这些,曾任大堂经理助理的我真是深有感触。有机会把之前的实习日记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相互交流和讨论一下。

        真正能把一份工当作自己的事业的人,应该是在性格、兴趣、能力和岗位四个维度上相互匹配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热情和韧劲投入到相关领域中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职业定位之后,成功的路可以很简单,用“一万小时法则”即可。

 

       大家不仅是为老板打工,更要为自己打工。你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吗?我可没那么伟大,我只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美好一些,顺便做点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力所能及的好事。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向上管理”——整合老板的资源,甚至让老板为自己“打工”。后者属于力有未逮的范围,但前者是可以慢慢做到的。

       虚心向老板请教困惑,充分吸收老板的知识经验,这需要悟性。

       望大家的路越走越好。这里有个前提:走适合自己的路。

       欢迎交流。

 

 

 

       最后贴出我在知乎上的一个问答,大家可以交流讨论一下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问题:

 

       毕业后进了银行工作,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今年刚大学毕业,非重点大学毕业,进了家里这边的一个银行,分的网点就在家附近的镇上,骑车七八分钟,但是感觉着不少我想要的吧,或者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去年年底参加了考研,但是因为数学考砸了,所以没有考上,然后找工作,之前在杭州的一家事务所实习,但是当时决定再考一年,抱着锻炼自己面试能力的心态参加了银行的面试,结果一路过来被录用了,然后向家里也向自己妥协了,进了银行,目前是想边工作边考,但是因为银行的工作时间很长,基本上每天至少十一个小时,回家还要练点钞等技能,感觉时间不够。如果不从赚钱角度考虑的话,我原先想的是开一家小书店或者考上研究生然后考博士,在大学当个老师。但是我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开书店是因为自己喜欢看书,银行里现在连看书时间都不太有,求指教?

 

       罗导运,去投资,去经历,传递正能量。

       小弟金融学专业, 刚上大四,之前在建行实习过一段时间,现在做网络媒体编辑。同样处于职业起步期,谈谈自己的想法。
       1、详细了解职业特质。我的专业是金融学,我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在银行,而社会舆论一直都在说银行怎样怎样高薪,许多进银行的前辈又一直在奉劝说千万不要进银行。于是我困惑了:究竟要不要进银行呢?解决这个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进银行实习一段时间,后来我终于找准机会进入建行,了解到许多信息——银行员工的职业特质是怎样的。
       题主说想开书店、想当大学老师,但不知是否完全了解这些职业的特质呢?这种职业特质,包括你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更包括入职之后的生活状态——其实往往后者更重要,因为我们选择什么职业往往就决定了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状态。

       开书店需要什么素质呢?仅仅喜欢读书就够了吗?绝不是这样的。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现在实体书店的运营情况是多么不容乐观,所以开书店最应该具备的恰恰是商业运营能力。在开业初期,店主是没多少时间来享受“往来无白丁”的快感的——甚至于永远都无法实现这一点,因为顾客大部分是追捧畅销书的人,更因为实体书店很容易死去。

       大部分工作都是围城之困,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这份工作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内幕。银行是怎样的?快消是什么的?公务员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扩大自己的信息源,甚至亲身经历一番,才能够真正搞清楚,而不是流于自己的臆想或他人的怂恿。

多上知乎(之前不是有个行业内幕的话题吗?),多看论坛,多实践,多与人交流,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关。

       2、有舍才有得。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有贪念。我们期待着这么一份好工作——高薪又有充足的私人时间,有足够的金钱去旅行又有足够的时间陪家人。刚毕业的我们就在设想这种生活状态,殊不知许多在职场奋斗几十年的人同样是身不由己。有舍才有得,这就像拿着1块钱去买早餐,店里有面包馒头饺子油条,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

       选择了北漂,就很可能要暂时放弃舒适的家蜗居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选择了银行,就要放弃绝大部分的私人时间去考证去学业务去跑人脉——基层的银行员工不就是靠关系靠销售吃饭的?而选择了读研,往往只有心无旁骛一心钻进去才有可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很多时候就算再专注也没机会进去。

       其实大家的迷茫状态一样——不满于现状,但不安于其他选择。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放弃现在是否能得到想要的未来。

       3、破釜沉舟的勇气。有一位朋友谈他创业的缘由——“没钱了,不得不做点买卖”。无路可走的人或许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因为他往往只能朝自己感兴趣的那条路,一直走到黑。许多人是有太多的选择了(例如我),ABCDEFG好像都可以走,于是就站在原地徘徊了。外界的压力很容易让我们背水一战,但内生的破釜沉舟又谈何容易。就算是我现在,明明知道甚至领悟到许多“大道理”,依旧没有下定决心选择某条路走到黑。
       知易,行难。我的老师也提点过我——你少了一股做事的魄力。不知道题主以及迷茫中的各位,是不是也少了那份破而后立的勇气呢?

       4、只要上路就好。虽然我不够魄力,但我一直走在路上,因为我知道留在原地是没有意义的。在银行实习完后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留在学校做学生,但我还是跑到一间公司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开始梳理自己过去三年的经历,翻阅过去写的文字并整理自己的自传;我也开始投递简历跑各种类型的招聘会。我们都应该相信一点——不可确定的未来,同样预示着不可确定的机会。

       5、一直在路上。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