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经验分享平台

将近几年的名企精品面试汇总、筛选、整理,再分享给大家
经验详情
年后找工作胜在心态--献给正在寻觅工作的我的兄弟姐妹们

很早就想写一篇这样的日志了,但是总没想好该怎样写。
2011年,注定不平凡,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复苏有转折,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裁员降薪。
然而,90后的我们,第一批90后,在这个所谓的“小年”,即将步入职场。
周围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面对就业压力,可能这是个好出路。因此,年前,真正找工作的人不多,我孤军奋战在10月、11月之间。当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或出国,没有人和我一起交流找工作的心得的时候,简历、笔试、面试、群P都得一个人来过。面市场上,周围都是清华、北大。咱们学校和其他京内名校的硕士哥哥姐姐。那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很不好受。但是,顶着压力,一鼓作气,我走出来了。在这样的年景,签个国企,也就算是还合意吧。至于未来的职业生涯,那是未来一步一步走的。
但是,正在寻觅工作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和我面临的环境不一样。虽然经历了考研的失利,虽然所谓的世界500强,大国企,四大,银行年前基本招完了,年后只有补招,而更多地是民营企业的招聘需求。可是,你们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同龄人一起找工作,大家背景专业相似,心情相似,这样,就有很多东西可以一起分享。可能有人说,就业这么难,我们又是差不多的条件,竞争岂不是更激烈?我并不这么认为。竞争是一直存在的,中国这么多人口,竞争从未小过。大家眼中的竞争,可能只是竞争效应放大的结果。我认为,这么多背景专业条件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做大了就业市场。虽然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市场还是买方市场——我总认为对于那些自恃狂傲的国企。500强这样想。年后的就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他们在平时的社会招聘中,可能找不到这么优秀的人才。对于一些有所作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校园招聘,是他为今后在市场上奋力搏击储备力量。所以我说,这么多背景专业条件相似的人在一起找工作,做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校园招聘市场。他们面对优秀的人才储备,处于相互竞争的考虑,家家都会放出一部分有竞争力的工作给大家挑选。更何况就咱们行管而言,就20多个人,肯定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也有人说,这些中小型企业,福利待遇没有那么给力,职业通道没有那么通畅,没有面子等等。我想说,在你没有能力在毕业后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的时候,那些面子还值钱吗?我拿亲身经历来说说这个问题吧。我实习的时候,有过去西门子的机会,但是最后去了一家民营的物业公司实习。公司人力资源部只有6个人。我很庆幸我这样的选择。可能去年这时候找实习去500强的同学,他们接触到了更加规范的管理,但是,他们自身的能力未必就提高很多(这里没有攻击的意思)。我只是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实习的7个月时间里,我深入接触了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培训模块。后来,专员主管类的基层管理岗位,初试由我负责。而这一经历,时候来我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向面试官分享的。他和我达到了共鸣。面试结束不到一个小时,offer到手。
因此,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名校毕业,就是具备了人力资本升值的培养条件。我们的职业生涯很长,起步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起步的薪酬,而是起步的心态。试想,年后找工作的同学大多数进了民营企业,在北京,起薪3500-4000,可能竞争力并不是很强。而同时进入大外企的同学,7000-8000.但是,5年之后呢,起初进入民营企业的同学,可能已经换过两次工作,在你的勤勉工作下,薪水已经升到了8000-10000.(这个水平在北京很常见)。而一步就踏进世界500强的同学,可能已经习惯了世界500强那种直呼其名,有研磨咖啡,水果小点的日子,而由于所谓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当初的专员可能成为了主管助理,薪水小幅度上升;也可能由于外企高压力的工作而回归民营企业,可此时外企的只专一行而不懂其他的用人特点并不能使他们在民营企业拿到和外企相同的薪水。试问,这个时候,起初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吃亏了吗?大家薪酬还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心态和经历绝对不一样。
说了这么多,小结一下吧。三月份找工作的兄弟姐妹们,不要着急,适合你的工作总是有的。不要唯500强是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可以获得更多。不要因为薪酬而短视,因为职业生涯很长。要抱有学习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PS:此乃我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祝08行管的兄弟姐妹们都有好工作。